原標題:清明將至,我省多地春茶開採
一葉茶香,一支融合清曲
春風輕拂山頭翠,採茶聲聲入耳來。清明將至,江蘇省多地茶園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茶農們搶抓農時採摘明前茶供應市場。除了採茶制茶,各地蔥鬱的茶園裏還不乏研學團隊和市民游客,各色身影與春意茶山構成一幅美麗的鄉野畫卷。
沐浴春光,新茶“搶鮮”上市
3月26日早上8點,南京溧峰茶業集團小經巷茶葉種植基地裏,採茶工徐孝恩與其他10余名同伴已挎着竹簍穿梭在茶樹間。這是茶場今春碧螺春新茶開採的第一天。
“新採的鮮茶要在陰涼處通風攤放4至5個小時,然後高溫殺青。至茶葉手感柔軟、略失光澤、稍有黏性、始發清香時,通過揉捻使嫩芽捲曲如螺,接着搓團顯毫,最後文火乾燥。”溧峰茶業集團董事長曹成清介紹,沖泡後茶湯清透明亮,聞之清香怡人,口感鮮潤回甘,方是碧螺春中的精品。當前,集團被認定為省老字號企業,“溧峰”牌碧螺春、翠眉、雨花茶等精品茶葉銷售至南京、上海、揚州、蘇州等城市。“我們對300畝茶場精耕細作,精品綠茶每斤售價約3000元。眼下,第一批新茶已經上市,茶場全面進入採摘期。”曹成清説。
南京市江寧區黃龍峴村的2600余畝茶園從3月27日開採,預計4月20日結束,當前頭批春茶“龍毫”“龍針”已上市,供不應求。雨花茶製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德全在黃龍峴設有炒茶車間,從事茶田管理、茶葉種植近50年,他依然堅持手工炒茶。張德全告訴記者,今年前期少雨低溫導致茶葉減産約1/3,但在充足光照下,茶葉品質反倒比以往更好。
立足良種,科技賦能産業
高品質好茶,不僅需要優良的山水氣候,更需要良好的品種和科學的培育種植方法。
南京市浦口區茶葉生産面積約1.2萬畝,茶園分佈在江浦街道、星甸街道、湯泉街道、橋林街道和老山林場,先後誕生了“浦橋玉劍”“十里清峰”等知名茶葉品牌。從3月25日起,南京十里清峰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陶長清就帶着採茶工在茶山上忙碌。該合作社擁有高標準茶園868畝,年産值1200多萬元。近年來,合作社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引進龍井43、中茶108、蒙山9號、平陽特早等近20個國家級無性係茶樹良種。他還探索在山間茶園使用噴灌技術,廣泛應用翻土機、修剪機、田間管理與轉運機械等高效設施設備,探索建設數字化智慧茶園,基地生産機械化水平超75%。

雨花茶製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德全手工炒茶。
記者在揚州市大自然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內看到,茶田開闊整齊,茶壟蜿蜒碧綠,茶樹行與行的空隙也比一般茶園要寬。國家一級制茶技師、大自然茶業技術總監陳蘇生説,公司有500余畝茶田,企業逐漸引進機械開展田間作業,茶樹品種也逐步轉為品質高、上市早且適合機械化操作的類別。陳蘇生介紹,公司茶園宜機化改造進度已超六成,並在修剪、採摘、植保等環節使用智能化設備,茶園還對風向氣候、土壤溫濕度、土壤酸鹼度、土壤肥力和茶園病蟲害“五情”進行監測。“我們通過人工智能和數字化平台科學種茶。雖然現階段機械設備價格較高,還需要定制,但從長遠看,茶園機械化能夠實現成本控制和可持續發展。”陳蘇生説。
延長鏈條,農文旅融合發展
春茶飄香醉人,春景更不可辜負。乘着4月暖風,各地茶園還紛紛接軌文旅産業,進一步延長産業鏈。在張家港市樂余鎮永利村,“上春山 趣採茶”半日活動包含親子採茶、古法炒茶、圍爐煮茶以及徒步香山湖等內容,不少家長帶孩子參與活動,體驗採茶樂趣;南京壹23研學則計劃開設採茶制茶研學小課堂,教5歲以上的孩子體驗“抓、抖、搭、塌、捺、推、扣、甩、磨、壓”採茶十大手法。

黃龍峴村採茶工人對春茶進行鮮葉分揀。
基於濃厚的茶文化,黃龍峴村在村莊建設過程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建有茶文化博物館、炒茶坊、茶緣閣驛站、黃龍大茶館等業態,游客可沉浸式感受茶文化。村企峴裏鄉學院推出茶文化研學,游客可在茶園體驗採茶制茶、觀看茶藝表演、製作茶包香囊等。“茶文化成為黃龍峴旅游的獨特IP和獨家辨識度。在優美的生態環境基礎上,茶文化為黃龍峴的出圈增添了文化內涵,助推了農文旅融合發展。村內目前茶相關從業者近200人。”黃龍峴所屬行政村牌坊村相關負責人説,每到清明假期,村裏日均客流都超過萬人。
“基於茶場的悠久歷史,又有碧螺春、雨花茶、翠眉、翠毫等多種高品質茶葉,以及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我們正轉型走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曹成清説,溧峰茶業集中規劃整治茶場,開展自行車道和亭&建設,計劃聯合周邊景區打造踏青採茶團建活動,探索發展研學旅游、農耕採茶等,不斷拓寬産業發展渠道,讓“金葉子”煥發出新生機。(顏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