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江北新區在泰山街道大橋社區和大廠街道旭東新城社區,啟動社會全量兒童傷害及傷害風險識別、預防和干預試點,覆蓋2300多名未成年人,打通目前困境兒童服務和未成年人保護服務不兼容的阻礙。

  兒童保護是指保護兒童免遭人為傷害,包括兒童忽視、兒童虐待、兒童剝削和兒童暴力等四大類風險。此次試點將面向社區所有未成年人,探索全域兒童傷害風險監測、傷害識別和受害兒童分類分級干預的規範流程和服務標準。

  今年9歲的小婷和弟弟平常和外公同住。父母工作繁忙,兩個孩子的日常照料和家務都由患過腦梗的外公承擔。外公平常做菜簡單,很少有肉類食物,家庭營養狀況差,衞生狀況也不好。社工在評估後將其定為藍色三級風險,認為需要指導家長改善孩子的飲食營養狀況和家庭環境衞生,指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為兩個孩子調整居住空間,同時加強性別教育。

  “小婷和弟弟嚴格意義上,不是困境兒童。但不管納不納入困境兒童,只要是兒童,都是我們兒童工作者應當關注的對象。”試點項目督導、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智庫專家童小軍在培訓中説。

  近年來,江北新區衞生健康和民政局聚焦兒童傷害早期預防,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兒童風險精準識別和早期干預新路徑。2024年,江北新區未保中心聯合益童基金會邀請童小軍,開展四期兒童工作者高層次專業培訓課程。

  系統培訓歷時1年,總計48課時,共90余名兒童工作者參與,聚焦兒童傷害的三級預防干預機制建設和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提升兒童工作者對“困境兒童”背後“兒童傷害”本質的認識,並結合日常服務增強兒童工作者業務能力,為日前啟動的新區全域兒童保護專業服務體系建設夯實基礎。

  年初,該試點項目完成了全域兒童傷害專業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包括兒童傷害風險和傷害的初篩、傷害風險和受害兒童的服務需求評估、兒童保護生態建設和兒童保護個案管理等服務板塊,以及實務操作步驟設計、標準工具研發、團隊組建等。

  3月22日,新區、街道、社區及社會組織20多名未保工作者集中開展為期一天的兒童傷害風險和傷害初篩服務實訓,對初篩知識和工具進行學習之後,運用所學,完成對8戶15名兒童的入戶走訪和初篩服務記錄填寫,評定15名兒童的傷害風險類型和等級,為全域初篩“打了樣兒”。

  據介紹,江北新區將在完成全域兒童摸排的基礎上,優化“分級分色、一人一策”工作法,探索及時有效的兒童傷害“監測——識別發現——評估——干預”新機制,推動建立面向全體兒童的專業化兒保服務體系。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將推動建立民政、婦聯、教育、衛健、公安、綜治、檢察院、法院等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有序轉介、高效聯動,為轄區兒童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