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鴻山,自古人文薈萃,俊彥輩出,這裡不僅孕育了燦爛的吳文化,更以深厚的鄉賢文化聞名,歷代鄉賢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貢獻和身體力行的精神,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獨特的人文底蘊。無錫市後宅中學深刻認識這一文化寶藏的教育價值,將其與德育深度融合,在實踐中弘揚鄉賢精神,傳承地方文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與社會責任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築牢了文化根基。

  打造校園文化,營造德育氛圍

  學校將鄉賢文化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打造充滿人文氣息的精神家園。沿着校園小徑,鄉賢公德榜如同一座座精神豐碑,鐫刻歷代鄉賢的卓越貢獻和高尚品格;教學樓內,鄉賢文化連廊圖文並茂地展示鄉賢的生平故事和偉大精神,讓學生們在漫步中感受文化的厚重與傳承;院士浮雕墻上,栩栩如生地刻畫了鴻山院士們的學術成就和家國情懷,成為校園的一大亮點;精心設計的名言警句,如同一盞盞明燈,點亮學生心靈,指引他們追求真理與美德。這些文化載體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更將鄉賢精神深深植根於學生心中,營造出濃厚的德育氛圍。此外,廣播、校刊、微信公眾號、“美德與鄉賢”線上雲游等多平台聯動,以各種形式生動展現鄉賢的智慧與品格,讓名賢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精神指引。

  挖掘鄉賢資源,構建德育體系

  學校通過深度挖掘鄉賢文化資源,提煉出“至德”“興國”“修身”“齊家”等傳統美德,積極探尋鄉賢文化與學生道德成長的融合點,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精神滋養和實踐指導。具體融合路徑包括:以鄉賢精神塑造學生價值觀,以鄉賢榜樣激勵學生行為,以鄉賢文化豐富德育課程,以鄉賢智慧引導學生修身自律,以鄉賢情懷培養家國責任,以鄉賢文化促進家校共育,並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這種融合有助於學生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理解和踐行傳統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推動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有機結合。

  開發校本課程,弘揚鄉賢精神

  學校開發了以鄉賢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通過系統化、課程化的方式,將鄉賢精神更深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課程內容設計包括鄉賢文化概述、鄉賢精神核心內涵、鄉賢故事與案例、鄉賢文化的時代意義和實踐活動設計等;具體實施路徑為:學科課堂專題模塊教學、編寫鄉賢文化校本讀物、舉辦主題活動、鄉賢文化融入家校共育、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等;課程評價側重於過程性、發展性原則,關注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踐行鄉賢精神的表現。例如,在思政、歷史、語文等相關課程中融入鄉賢文化專題教學模塊;編寫《鄉賢之光》《美德與鄉賢》《吳韻鴻山(尚德)》《鄉賢記憶》等讀本;舉辦鄉賢文化節,開展“鄉賢精神進校園”活動;邀請家長參與鄉賢文化主題活動,學習鄉賢的家庭教育智慧,開展“家風家訓”徵集等。

  開展實踐活動,促進道德養成

  學校注重將鄉賢文化融入實踐活動,通過情境體驗,行為導向,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規範,提升行為品質。舉辦鄉賢為主題的文化講座、故事宣講、專題研討;引導學生參與鄉賢文化傳承項目,如編寫鄉賢故事、製作文化展板、鄉賢文化微視頻等;組織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社區實踐,踐行鄉賢奉獻精神;邀請知名鄉賢或文化學者來校分享他們的故事和經驗,幫助學生了解鄉賢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引入鄉賢精神為導向的評價機制,開展“鄉賢名人命名班級文化”“鄉賢之星”等評選,激勵學生自覺踐行名賢精神,提升道德修養。同時,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通過實地體驗加深對鄉賢文化的理解,游學泰伯墓、吳文化廣場、梁鴻濕地等文化景區,感受家鄉豐厚的人文底蘊;探訪懷海義莊、錢穆錢偉長故居、院士閣鄉賢紀念館,實地體驗鄉賢的豐功偉績和道德智慧;參觀七房橋、東塘街、姚更上等美麗鄉村,感悟鄉賢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名賢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培養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全面發展。

  後宅中學“依託鄉賢文化,推進立德樹人”的創新探索,將德育工作推向了一個全新高度,使德育工作更加系統化、實效化,成為區域教育的亮點。“鴻山鄉土文化引領的道德體驗”獲批無錫市首批中小學品德提升工程項目、“吳越人文情境中初中生行知課程”入選無錫市中小學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鄉賢育德,敦品勵行”獲批新吳區“5+N”創享行動項目、校本讀物《吳韻鴻山》獲評無錫市社會教育成果特等獎、“無錫名人照我行”獲批區“一校一品”3A級項目,“吳越人文情境中初中生行知課程實踐探索”入選新吳區中小學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現代快報》《教育與研究評論》等主流媒體發布《推進吳越文化與校本課程的融合》《延續文化根脈,讓校園更具底蘊》等文章,專題介紹我校以地方文化賦能德育工作的實踐做法和特色成果。

  德育,不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更是行為的引領與人格的塑造。我們以傳承為基,實踐為徑,育人為本,不斷創新德育實踐,為學生打造出一片精神成長的沃土,使鄉賢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煥發出蓬勃生機。未來,學校將在“做有情懷的鴻山人”這一德育願景的指引下,繼續深耕德育沃土,激勵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培育心懷家國、肩擔使命的時代新人。(王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