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3月14日電(龐雪汀)3月13日,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黃煌教授經方傳承工作室團隊與杭州脈景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發布"黃煌經方AI輔助診療系統"。這一診療系統能夠模仿醫生開處方,為患者“把脈”“問診”。

  經方是經典方的略稱,主要是指記載在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撰寫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中藥配方,是中醫臨床用藥的規範和指南。黃煌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0餘年,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提煉挖掘“張仲景藥證”,整理總結近百首經方的適用人群特徵與主治疾病譜,並提出“方-病-人診療模式”。

  “黃煌經方AI輔助診療系統” 歷時八年構建中醫知識圖譜,涵蓋9000種症狀、40000種疾病、1800味中藥及10萬條診療規則;通過30萬例舌象圖像標注與多模態數據融合,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智能辨證體系。此外,系統還通過大語言模型與知識圖譜融合技術,將“方人相應”辨證體系轉化為可視化、標準化的診療流程。

發布儀式現場

  從古書上的經方條文到雲端的智能診療,AI系統如何將經方運用到診療過程中?黃煌&&,系統規則不是將古文生搬硬套,而是要經過解讀破譯,讓《傷寒論》上的古奧文字“活”起來,做到“方人相應”“對症下藥”,這也是該成果的主要創新點。“這些規則融入了我多年對古代數百種中醫文獻的調查,對數百家名醫醫案的經驗整理總結,以及我幾十年臨床經驗的積累。”黃煌説。

  “我們用結構化思維解構‘方證對應',將黃煌教授50年臨證經驗轉化為可計算、可迭代的數字規則,提升系統處方推薦準確率。” 據脈景(杭州)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峻昂介紹,系統採用自主研發的雙引擎架構。一方面,深度學習黃煌教授診療經驗,模擬專家臨床思維過程;另一方面,基於大數據的智能檢索引擎,根據醫生輸入的關鍵詞、症狀組合等信息,快速從數據庫中匹配相關醫案、方劑及研究成果,輔助醫生拓寬診療思路。

  目前,該系統已在基層醫療場景中展現效能,基層醫師可通過小程序實時獲取最新診療指南,實現“個人經驗”向“群體智慧”的轉化。宜興市丁蜀鎮衞生院中醫科主任楊慧鋒&&:“有了系統的幫助,就像是黃煌教授在陪着我看診、給我建議一樣,家門口的衞生院也能開出好方子。”此外,通過智能分診,單次診療時間可壓縮至8分鐘以內,顯著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

  值得關注的是,系統內置多語種版本,已與部分國外醫療機構達成合作,為中醫藥國際化提供數字化載體。此外,系統也將被更多運用到中醫專業教學中,通過實境模擬提升學生臨床開方能力。“AI不是替代者,而是經方知識的解碼器,讓青年醫師跨越經驗壁壘。”黃煌説。

  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秀蘭&&:“這一成果的誕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凝聚了産學研多方力量的協作。系統的構建實現了專家經驗與機器學習的高效融合,這是中醫藥現代化的一次突破,更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支持此類創新項目落地生根,期待該系統依託學校國際經方學院的平台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

現場簽約成立“黃煌經方AI傳承工作室”“黃煌經方AI實訓室”

  當日,黃煌教授經方傳承工作室團隊與脈景(杭州)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簽約成立“黃煌經方AI傳承工作室”“黃煌經方AI實訓室”。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將AI技術運用到中醫教學與傳承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