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海大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深化産教融合的決策部署,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發展需求,將産業發展與教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主動適應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學校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産業需求導向與教育目標導向相統一,依託産業學院、産教專業、産教課程、産教基地等,多措並舉深化産教融合,持續推進“學校-學院-專業-課程-基地”五級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取得豐碩的成果。
建設重點産業學院。學校建立7個重點産業學院,包括智慧水利省級重點産業學院,以及信創軟體工程産業學院、海洋資源利用産業學院等6個校級重點産業學院。通過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多樣化方式,與合作企業共建集實踐教學、科技研發、生産實習、培訓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實習實訓平台。2020年獲批的智慧水利省級重點産業學院是學校聯合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共同成立。該産業學院一是構建並實踐具有鮮明産業特色的校政企“三元協同”水利人才培養新模式,組建以首席教授為引領的,集結校企聯合課程教學團隊、實踐創新創業指導團隊和項目型團隊3類協同師資隊伍。建立“三位一體”的大平台實踐育人機制,與江蘇沿海開發集團等單位共建28家兼具教學、生産、研發、創新創業為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強化實際工程場景實踐,促進學生解決大型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構建價值、知識、能力三維耦合的水利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新框架。強化價值塑造,將工程倫理、生態環境保護、人工智能等融入水利專業教學中,深化工程專業通識課和綜合素養課的雙線融合,系統推進五育並舉,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建設包括《水資源與現代水利》《水工建築物》等7門國家精品在線課程,以及15項教育部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編寫《水工建築物》《工程水文學(第4版)》等國家級規劃教材、省級精品教材共38本。2022年2月,獲教育部批准設立全國首批智慧水利本科專業,旨在培養能夠融合水利工程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的複合型創新人才。産業學院建設模式培養了一批“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複合型水利領軍人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贏得社會廣泛認可,本科專業的就業率在97%以上,到水利行業企事業單位就業或到境內外高校繼續水利工程領域深造的學生比例達86.5%。
打造産教融合型品牌專業。學校建有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省級産教融合型品牌專業,以及通信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等5個校級産教專業。一是校企合作構建産教深度融合機制,校企聯合製定專業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校內培養方案和校外培養方案的有機融合。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與江蘇省水利廳、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等水利部門和知名企業簽訂協議,牽頭構建國際實質等效水利類專業認證體系,是全國首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水利類專業。二是多元協同重構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政校企多主體協同,加強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建立優質資源互用合作機制。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通過智慧水利教學模型、虛擬倣真試驗模型、企業工程案例模型、校企聯合實驗室、工程案例實驗室,為學生實踐提供功能集約的産學研用協同的實習實訓平台。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構建基本實驗技能、專業實驗技能、創新研究能力和工程實踐應用“四層次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勘測、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五階段貫通式”綜合訓練模式。三是實現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構建師生、企業專家全員參與,課內外四年不斷線的學生指導、跟蹤和反饋機制。企業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實習實訓等環節的教學時數達到總教學學時的30%以上。2024年11月,該校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集聚資源,與知名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創新性地開設數智服務、智能農業裝備、涉外法治三個“産教融合特色型”微專業。
創新産教融合型一流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持續深化課程體系改革,通過加強課程內容更新、強化教學方法創新等舉措,提升産教融合型課程的建設質量,增強學生的關鍵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雙創能力。學校建有海岸工程、鋼結構、物聯網工程專業綜合實踐、計算機輔助翻譯4門省級産教課程,以及水工建築物、地下工程施工、玩具設計等10門校級産教課程。一是協同共建,課程建設質量明顯提升。校企專家根據行業需求和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需求,聯合開設産教融合課程,並開展項目式、案例式研究型教學。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從1.0版到2.0版的升級,建成《土力學》《鋼結構》《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二是實現以能力提升為中心的實踐教育設計與實施。將理論學習、知識轉化、能力培養有機貫穿於課程整體教學中,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教學過程管理。例如,地學院將“數字測圖”“控制測量學”“攝影測量學”等課程教學建立在一體化實習實訓平台上,運用時空GIS、三維地圖與可視化、雲計算等技術,將智慧城市數據採集、監控、管理作業“實時、實事、實境”引入課堂教學。三是提升課程團隊建設質量。加強專任教師與行業企業協同合作,共同打造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課程團隊。學校&&《河海大學本科專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等系列管理辦法,安排專任教師負責對接産業教授,為産業教授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提供研究經費和科研支持,鼓勵産業教授參與專業及學科建設。現有281名本科專業兼職教師參與本科人才培養,入選江蘇省本科類産業教授(兼職)10名。
發展高水平産教融合基地。學校通過建設實踐基地、校政企共建創業實訓孵化基地等措施,打造集教育、培訓、研發一體的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台,強化實際工程場景實踐,促進學生解決大型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現有産教基地46個,其中與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土建力學類全産業鏈産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於2023年被評為江蘇省産教融合重點基地。該基地在深度探討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校企共商共議專業規劃、培養方案等,將用人單位對人才必備的能力需求與專業培養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深度對接,形成校企長效可持續的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聯動教學機制,培養學生大工程觀與大思政觀,在全國範圍內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每年選派企業導師赴學校開展講座,邀請學生赴企業實踐交流,共建共享國家級教學與科研平台;獲批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課題1項、重點課題3項、省級産教融合型一流課程1門,入選省産業教授2名。作為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首批72所試點頭部高校之一,我校入選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從2020年開始與華為共建校企課程20門,課程內容融入華為鯤鵬、昇騰、華為雲、數據庫、HarmonyOS等知識體系,並在學生創新創業、課外實習實踐、競賽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經過四年建設,受益學生覆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人工智能等4個專業2000余名學生。2024年5月,我校獲批江蘇省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基地,推動多層次、寬領域的法學教育改革和創新,與江蘇中慮律師事務所、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等多家單位開展合作,培養學生解決涉外法律事務的實務能力。
河海大學在産教融合上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入新活力,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未來,學校將緊密結合産業、科技發展,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施貢獻更大力量。(蘇教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