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産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環節。去年以來江蘇持續完善政策體系,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打通轉化路徑堵點,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將創新資源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發展動能。

走進蘇州恒瑞達家用地墊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一片忙碌的景象。去年以來,恒瑞達革新工藝,成功推出無甲酰胺環保地墊,一舉打入日本和歐美市場,年銷售額增長15%。亮眼成績的背後,源自恒瑞達與常熟理工學院以“先試用後付費”模式開展的技術合作。在這一模式下,學校團隊將前期成果提供給企業免費試用,待達到預期成效後,雙方再簽訂成果轉讓合同。
常熟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教授左明明説:“從實驗室裏面出來的數據,它跟企業的實際生産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比如説,我有一個新的技術,我直接給企業先試試看,如果達到了八成或者九成的效果,我們再進一步地再去對接我們的産學研合作,這樣會順利很多。”

作為江蘇縣域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市,常熟先行先試&&多項細化支持政策。正是在當地科技部門的牽線搭橋下,恒瑞達與左明明團隊一拍即合。而就在這幾天,恒瑞達按照“先使用後付費”約定,不僅趕在節前支付了70萬元研發費用,還主動將項目金額擴大到300萬元,希望在新的一年繼續深化合作。
蘇州恒瑞達家用地墊有限公司總經理夏益楊介紹説:“先使用後付費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加企業接受高校新技術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徹底打消了中小微企業投入給高新技術研發而付出的不確定成本。”
常熟市科技局副局長錢人傑&&:“我們對符合‘先使用後付費’要求的項目,以合同實際支付金額的10%,按1:4的比例給予受讓方與許可方政策補貼,鼓勵擔保機構為‘先使用後付費’開發專項保險産品。希望通過我們政策的&&,發揮資金的撬動作用,推動校企雙方邁出合作的第一步。”

截至目前,江蘇全省高校院所已盤點存量專利16.1萬件。同時,江蘇還積極推動建設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南京和蘇州為核心承載區,推動高校與企業“雙向奔赴”、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在蘇州中心,當地已組建超30人的工作專班,搭建完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台體系,為高校技術轉移轉化提供集群式、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的服務,打通轉化的堵點和難點。
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蘇州)執行負責人王勰説:“我們中心已經累計服務高校院所創業者100多人, 推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生物醫藥技術實現轉化。截至目前,累計獲得新藥臨床批件193張,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224張,累計獲批新藥證書14張,高校人才創辦企業新融資累計約300億元。”
多方聯動和利好政策加持下,科創成果源源不斷轉化為産業發展的澎湃動力。2024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00億大關;全省轉讓許可專利8.69萬件,同比增長30.28%,其中高校院所10010件,首次突破1萬件,同比增長14.4%;全省專利授權量45.05萬件,居全國第二;全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4.5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2.36件,居全國省(自治區)第一。(黃蒙 俞銘義 郝朦 周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