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教名家”,這個響亮的稱號,它承載着榮譽與責任,凝聚着智慧與汗水。在南京市教科所支持與指導下,南京涌現出一批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愛,對教育科研充滿熱情的優秀教師。為進一步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展示“寧教名家”風采,即日起,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少年志融媒平台推出“寧教名家談教科研”系列報道專欄。在這裡,您將看到教科研如何助力教師成長,如何提升教學質量,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您將感受到“寧教名家”們對教育的深情厚誼,以及他們為教育事業不懈奮鬥的堅定信念。

  從新手教師到市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教科研”是她奮鬥30年的關鍵詞

  202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這一天,也是唐雋菁50歲的生日。巧合的是,今年也是唐雋菁工作的第30個年頭。“或許我天生和‘教師’有一些不言而喻的緣分。”唐雋菁笑談。

  2020年調入鎖金一小以前,唐雋菁在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任教了26年。剛入職時,唐雋菁還是一位初出茅廬的新手教師。面對“班不會帶、課不會上”的困境,她選擇了迎難而上。北小時任校長袁浩給予唐雋菁極大的 啟發和鼓舞。“袁校長常常對老師們言傳身教,‘教而不研則淺’,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可以説我就是依託教育科研成長起來的。”

  在老校長的帶領下,年輕的唐雋菁跟着學校大課題開啟了教育科研的探索之路。2007年,唐雋菁開始主持課題,帶領團隊投身課堂研究。2018年,唐雋菁成為南京市玄武區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中的一員,她和12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們組建了玄武區小學道德與法治唐雋菁名師工作室。2021年,南京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唐雋菁名師工作室成立。從學校教研組成員走上市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崗位,“教科研”是唐雋菁30年教育生涯的關鍵詞,引領她深刻體會“科研興校”“教研興教”的意義和價值。

  博物館資源變身網紅課程

  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潮”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唐雋菁聆聽了一位博物館志願者的講解,文物背後的豐厚歷史激發了她探究博物館的熱情。唐雋菁思考,如果能借助博物館資源開發課程讓學生受益,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2020年經過層層考核,唐雋菁成為了六朝博物館“六朝青”志願者。六朝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得知了唐雋菁的加入,主動向她表達了共同開發研學課程的意向。這次“心有靈犀”合作意向促成了六朝博物館和唐雋菁名師工作室聯合開發的“六朝風物”主題公益博物館課程。系列課程不僅深深地吸引了南京本地的青少年,更有不少家庭帶着孩子從上海、徐州等城市趕來“搶課”。

  唐雋菁介紹,我們團隊開發博物館課程,基於“樂趣、探究、傳承”三個關鍵詞。“文物是怎麼命名的”“六朝的信封什麼樣”“車轍為什麼這麼深”“這碗為什麼倒扣着”等12個系列課程應運而生,這些課程引人入勝,很受學生歡迎。同時,唐雋菁團隊研發的“六朝風物”課程也走進了南京諸多學校的課堂。團隊不僅免費提供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課件,還對有興趣的老師進行免費培訓。這套課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文博精品共享課程。

  唐雋菁名師工作室共設立了“館校合作”“主動課堂”“和平教育”3個項目組。“館校合作”回望歷史,引領學生近距離接觸館藏文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築牢他們的文化自信;“主動課堂”立足當下,貫徹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八個相統一”,鼓勵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積極思考者;“和平教育”展望未來,幫助學生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目前,工作室正在編寫《小學和平教育》讀本,將為和平教育課程實踐提供更多參考。三大項目各具特色,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科研從課堂中來,最終反哺課堂

  從關注教師“個人”轉向關注“團隊”

  唐雋菁名師工作室的微信公眾號名稱是“兒童在前我在後”,和唐雋菁交流時,總能感受到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於扎根教育、深耕教研的無盡熱愛。唐雋菁説,教育科研的成果最終要反哺教學,反哺課堂,反哺學生,讓學校教育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如今,這位曾經“班不會帶、課不會上”的年輕教師已是名師工作室的領跑者,而唐雋菁也帶領着越來越多的教師行走在教科研的道路上。

  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副校長繆青是唐雋菁名師工作室的一員。她眼中的唐雋菁既是教學一線的實踐者,更是一個思維開放的研究者。“唐特將她多年教學一線專業成長的規律摸索出來,然後分享給工作室的成員。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聚合下,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區域的老師們經常開展研討,並且將教科研的成果進一步推動我們的日常教學。”繆青還分享了一件趣事,唐雋菁很喜歡跑步。“在跑步的過程中她也能找到上課的資源。比如小區門口貼的夜間施工通知書,她就會和法治素養關聯起來,跑步經歷也能成為她教學的一部分。”

  唐雋菁名師工作室先後培養了1名江蘇省“教學名師”,2人榮獲南京市學科帶頭人稱號,多人榮獲江蘇省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工作室成員、北京東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組組長丁佳佳老師所執筆的論文《小學德法歷史內容中兒童“歷時思維”和“共識思維” 發展與進階的探索》曾獲得了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一等獎:“曾經我是一名科研‘小白’,上課都是憑着經驗去教學。現在我們將研究成果反饋到課堂,讓教學更先進、更科學,能明顯感覺到課堂是充滿活力的,學生是靈活生動的。”

  最近,唐雋菁名師工作室又有了新的教研方向,團隊成員正在圍繞梅園新村革命文物開展課題研究,研發系列課程。新課題新方向又吸引了一群胸懷夢想、醉心教育的教師們全身心地“撲”了上去。(李晨 顧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