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通開發區新市民服務中心助外來人口“如鳥歸林”

  部門“一鍵聯”,辦事“進一門”

  春節假期結束,25歲的安徽小夥翟志祥來到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在新市民服務中心“爽快”地交了一季度房租。

  “走,帶你看看我的新房子!”翟志祥帶着記者前往他的新住所——四海家園。小區緊臨南通開發區新市民服務中心,居住有像他一樣的7000多名流動人口。翟志祥租的房子朝南,面積40平方米,月租只要700元。“自己網上找,費時費力,在新市民服務中心辦理速度更快,房源也更好。”翟志祥説,作為外來務工人員,首先要考慮居住問題。在服務中心篩選出心儀房源,翟志祥也體驗了一把新市民一站式服務。

  所謂“一站式”,就是不出大廳、高效處理、快速辦結。簡明快捷的服務背後,是南通開發區政法系統依託物業公司、整合律師和人民調解員等力量打造的一站式服務&&,法律援助、政策諮詢、勞動保障、糾紛調解、子女教育、心理諮詢、居住登記、物業服務等綜合事項都能在這裡一站辦理。

  南通開發區總人口33.4萬,流動人口就有18.4萬,佔了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每年還新增2萬青年就業人口。剛剛度過建區40周年的南通開發區,站在“二次創業”再出發的關鍵節點,把發展新質生産力、奮力邁上“千億級”作為最緊迫的目標,而無論如何發展,都離不開每個新市民的努力。做好“人”的文章,新市民服務中心應時而生。

  “簡單事項當面辦,複雜事項交由職能部門辦,一般3個工作日就可辦結。”服務中心負責人劉瑛告訴記者,這是全市首家新市民服務中心,今年1月1日掛牌成立,當月就為117名新市民處理事項。記者發現,這裡的服務處處以“便利”為出發點——與中心左右相伴的分別是城管工作驛站和警務室,中心門口張貼16項服務事項,進門後就是3個服務窗口。服務中心由南通開發區國有企業江蘇煒賦集團運營,共配備6名工作人員,總面積300多平方米,專程為外來務工人員服務。

  “新市民初到南通開發區,可能對很多事項並不熟悉,有時候辦一件事要跑不少冤枉路。”劉瑛説,南通開發區有超過2萬家企業,新市民群體以企業人員居多。如何有效減少群眾多頭跑、來回跑、反復跑的情況,實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答案就藏在窗口工作人員的“電話機”上。

  “接待窗口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電話一鍵撥號’,將事項分流交辦給南通開發區24個相應部門。”南通開發區黨工委委員、政法委書記印露介紹,新市民服務中心編制了一張網絡,建立調解聯動機制,形成開發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並拓展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網絡,為新市民提供諮詢、調解、仲裁、訴訟、執行、援助等一站式的法律服務,讓矛盾化解從多中心轉變為一中心。

  老家在泰州的於松年今年53歲,在南通開發區一家保鮮劑包裝企業已經工作4年7個月,因患有高血壓,企業考慮其健康問題,決定年後不再留用他,並提出補償辦法。於松年覺得自己安分守己、工作積極,患有高血壓的事情也沒有瞞企業,不應成為解聘的理由。正月初九,於松年來到新市民服務中心請求援助。工作人員了解雙方訴求後耐心調解,最終促成兩方達成續約協議。老於高興地説:“年紀大了工作不好找,多虧了服務中心的幫忙。”

  熟悉環境、租房、找工作、&&同鄉……以往,新市民來南通開發區總會面臨幾項“初來乍到”的煩惱。記者了解到,除了提供一站式服務,新市民服務中心還積極探索實踐一套外來人口服務管理新機制:在南通首創流動人口信息社會化採集點,直接為入住園區的新市民辦理居住證;不定期開展公益培訓,邀請各行業專家為園區新市民提供法治教育培訓、專業技能培訓,並普及相關政策;為每位入住園區的新市民特製“親情服務卡”,包括物業服務、法律諮詢等內容,為新市民排憂解難。

  “為新市民解決工作、生活上的後顧之憂,也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通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保德林認為,留人要留心,讓“流動人員”來了不想走、真正扎根下來,關鍵是培育適合年輕人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以打造營商環境最高地、通城活力新中心為目標,近年來,南通開發區提升城市功能,推動能達核心區率先建成産業有活力、城市聚活力、青春展活力的示範區。

  00後創業者吳嘉傑前年在開發區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企業,在新市民服務中心的幫助下,年後妥善安排了多名員工的住宿問題。公司初創時期,他成功申請了一次性創業補貼和20萬元的貼息貸款,獲得了政策扶持和資金獎勵。今年,企業的重點業務是幫助重點客戶實現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的集成應用,預計營收可破千萬元。(丁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