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齡教育一般是指將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編排在一個班級中開展的教育模式。它可以讓不同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的兒童在相同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其基本理念是將班級組成類似於一個溫馨的家庭,在這樣一個家庭中,讓不同年齡的學生近距離生活在一起。這種類似於家庭的編班方式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角色經驗,促進角色承擔能力的發展。混齡教育的優點之一,是能夠照顧到學生在班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和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之間互動的機會。

  博物館社會教育可以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親身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增長知識和見識,開闊眼界和視野,提高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審美和藝術素養,增進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博物館研學教育因其獨特的文化資源、教育價值、多元教育主題等特色,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化遺産資源,提升綜合素質,增強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提供分眾化的教育課程。

  博物館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教育途徑,可以將混齡教育的理念引入其中,在博物館教育課程設計過程中通過分齡設計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接受能力相結合,使得博物館更加關注研學者的情感、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進而為不同年齡段的研學學生提供一個共同學習和互助互動的平台,豐富研學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讓他們在博物館的教育環境中得到成長,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更好發揮博物館的資源優勢和教育功能。

  博物館混齡教育需求分析

  博物館具有開展混齡教育的必要條件,可以創新設計並實施混齡教育課程。一是場館資源。博物館場館內部按照使用功能區分明確,一般分為多功能大廳、展廳、休息區、紀念品商店、教育活動場所等,布局合理且功能齊全,觀眾承載量大,便於參與人員前來開展活動。二是文物資源。文物資源是博物館的核心資源,不僅收藏數量大,而且品類繁多,涵蓋歷史、自然、藝術等門類。豐富的文物藏品不僅能作為文物保管研究的對象,為學術科研提供資源,而且其研究成果能通過展覽的形式展示給社會公眾,成為獨特的教育文化資源。三是展覽資源。博物館展覽可分為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這些展覽不僅能拓展博物館的展示範圍,發揮學術科研價值,而且能通過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提高博物館文化影響力,增強社會效益,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人力資源。博物館一般具備專業的社教隊伍,可以完成從需求調研、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評價分析等各教育環節。尤其是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博物館教育人員的專業性可以保障研學群體的教育需求。

  混齡教育作為混齡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對其分析應放在博物館的研學背景下展開。當前的混齡教育研究主要集中於幼兒園教育階段,其年齡跨度一般為3~6歲,而博物館混齡教育群體年齡跨度相對更大。在當前博物館研學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和教育需求背景下,對於混齡研學教育,因學生年齡差距帶來的獨特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具有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同。因此,博物館混齡研學群體不僅具有普通研學學生的需求,如文化需求、教育需求、休閒需求、價值需求等,還具有相應的情感需求和能力需求。研學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能力需求主要表現在年齡較高的學生需要相對更大難度的學習任務,並在完成之後幫助低年齡段學生,在此過程中體現其能力價值,需要在情感上得到肯定。而年齡較低的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眾合作、分層教學等方式,更多地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並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情感上的鼓勵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開展博物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僅要重視教育目的,還要充分考慮研學學生的不同需求,並在課程設計環節予以重視。

  博物館混齡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並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在混齡教育課程設計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博物館開展混齡教育課程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掘博物館資源,課程目標對接混齡教育需求,課程形式注重內容傳播、教育體驗和收穫。在博物館混齡教育課程設計中,應當注重強調實踐性和研究性,通過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通過團隊合作等形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教育的目的。

  第二,博物館混齡教育需要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將教育課程與學生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強調目標導向,充分了解學校的實踐教育需求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

  第三,博物館混齡教育課程需要注重分齡設計,小學階段要注重趣味性和故事性,先給學生介紹基本內容和有關背景;初中階段要體現實踐性和體驗性,讓學生找到並理解課程的核心觀點;高中階段要體現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導學生提出觀點和深入思考並得出結論。

  針對混齡教育群體的需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設計混齡教育課程時,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教育理論作為支撐,以確保課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次,課程設計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設計需要注重共性目標、層次目標和異齡互動目標的結合。這意味着課程設計需要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共性發展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然後,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要綜合考慮全體學生發展的普遍性需求和各年齡階段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課程設計者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教育需求有深入的理解,從而根據教育資源選擇最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然後,要將教育內容多樣化通過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貫穿於整個課程的實施全過程,並且根據 課程內容形成獨特的混齡教育活動形式。這就要求課程設計者在設計課程時,要考慮到課程的實施方式,以確保課程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有效的施行。最後,在課程評價方面,需要堅持課程方案評價、實施過程評價與課程效果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因此,在設計課程時,要預設一套完整的課程評價體系,以便對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有效的評價,獲得真實有效的反饋信息,幫助改進提升課程內容。

  此外,在開展博物館混齡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博物館現有的成熟教育機制和配套的硬體設施,有效調動現有資源,讓文物展品活起來,提升參與學生體驗感、沉浸感和吸引力,讓學生感受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文化,增加教育內容的廣度和厚度。在混齡教育過程中,館方應注重健全規範教育開展機制,進行有效監管和評估,保證課程內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在教育課程設計環節注重實踐性和研究性,有效評估參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媒體,使課程內容可視化、情景化,讓學生在沉浸式氛圍下研學,提高其體驗感。

  博物館混齡教育的實踐價值

  現以山東博物館2024年春節期間舉辦的“家住藍白間——老家印記主題研學活動”為案例,探討博物館開展混齡教育的實踐價值。

學生參加“家住藍白間——老家印記主題研學活動”

  混齡教育的實現,需要從課程、教學及其管理的角度加強研究和探索,同時避免單純為了求新求異而“劍走偏鋒”。在博物館社會教育過程中探索混齡教育,可以發揮其對同齡化教育組織形式的補充作用。在此過程中,應特別注重混齡教育課程設計,如設計合理,組織實施得當,將更好發揮混齡教育的實踐價值,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在混齡教育過程中引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交往,鍛煉其合作、分享、體諒和互助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提高社交技能。參與學生在混齡環境中面對不同年齡的同伴,體驗到不同的情感,在社教人員引導和幫助下,通過與其他學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其情感體驗和交流能力。混齡教育不僅能提高博物館研學者的體驗,對於豐富博物館自身教育産品供給,也有具有獨特意義。

  在探索和實施混齡教育的過程中,作為博物館社教人員,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教育資源和配置和有效利用,教育活動管理和實施的規範性,以及教育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和研究性。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混齡教育的發展,更好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涂強 周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