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採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以語言文字為傳遞媒介的教學方法,是以傳遞知識為主的基本方法,比如,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檢查法。教師的活動在這類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比較突出。
第二層次,以實物為媒介的方法,是培養實際技能、操作能力的基本方法,比如,演示法、實驗法、參觀法、實習作業法、課堂討論法等。這類方法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是圍繞學生的活動進行的。
第三層的教學方法是新的綜合的方法,有些方法是將第一、第二層級某些具體方法重新組合。這一層級的教學方法是廣義的更高水平的教學方法。突出特點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為主旨。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安排,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
教學模式基本特點:
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
需要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
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把眾多教學模式歸納為四種基本類型:
第一類是信息加工教學模式。
第二類是個性教學模式。
第三類是合作教學模式。
第四類是行為控制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採用的一整套比較靈活的教學行為,它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據教學的計劃、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一種變通性地應用。

教學策略基本特徵: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
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點來劃分,可以分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導性三種。
替代性教學策略,是指教師選擇特定的教學內容,並將其組織安排好,然後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將其傳授給學生。在此過程中,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教師,而學生沒有主動性。
生成性教學策略,是指鼓勵學生自主的形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並對其進行組織、理解、強化和遷移。並在教學中構建自己特有的教學意義。
指導性教學策略,為了發揮前兩種教學策略的優勢並彌補其不足而提出此策略,其程序可概括為以下四大環節:
環節一:引導注意,明確意義,增強興趣
(1)引導注意,是讓學生在身體、情緒等方面保持對接受新信息的警覺和興奮狀態。
(2)明確意義,必須是理論結合實際地使學生感到所學課題的生動、具體、有用,而不是抽象地空談教學目的或機械呆板地把目標告訴學生。
(3)增強興趣,是非認知心理因素的高級形式。此環節是教學結構中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機制,應當作為重要的教學原則來應用。它是達到高效率教學的“基石”。
環節二:刺激回憶,合理呈現,優化編碼
(1)刺激回憶,是指教師通過提問、演示、討論、檢查等手段幫助學生回憶與當前學習課題有關的舊知能。
(2)合理呈現,是指教師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正確安排新信息呈現的科學邏輯順序和心理邏輯順序。
(3)優化編碼,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將初步接受的新信息有效地貯存到長時記憶中。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這一信息加工方式稱之為編碼。不同類型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加工策略和方式。
環節三:嘗試體驗、評價反饋,掌握結構
(1)嘗試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親身活動來學習事物,促使自己與信息發生相互作用並産生心智和身體反應的過程。
(2)評價反饋,傳遞某種反饋信息,讓學生知道在嘗試練習中所表現的行為正確與否或正確的程度如何,離預期的目標還有多少距離,為後繼學習提供調控參照係。
(3)掌握結構,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一個合理的結構,做到重點突出、&&緊密、前呼後應(有時甚至跨章節呼應)、條理分明。學生在學習每一項知識的同時,應不斷注意前後知識的相互&&,最後能較系統地理解學科的完整結構。
環節四:重復訓練,強化保持,遷移創造
重復訓練,將新知識的應用轉變為自動化操作,形成習慣。進而,重復->強化->保持->遷移、創造。
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
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階段或順序看,是從教學理論到教學模式,再到教學策略,再到教學方法,再到教學實踐,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具體化,教學模式包含教學策略。教學模式規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屬於較高層次。
教學策略比教學模式更詳細、更具體,受教學模式的制約。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而教學策略則較靈活,具有一定的變性,可隨着教學進程的變化及時調整、變動。二者是不同層次上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更為詳細具體的方式、手段和途徑,它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介於教學策略與教學實踐之間,教學方法要受制於教學策略,教學展開過程中選擇和採用什麼方法,受到教學策略支配。教學策略從層次上高於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具體的操作性的東西,教學策略則包含有監控、反饋內容,在外延上要廣於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三者也有一定的區別: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係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着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從屬於教學方法論,是教學方法論的一個層面。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
教學方法不同於教學方式,但與教學方式有着密切的&&。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可以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是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能獨立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而教學方式只被運用於教學方法中,並為促成教學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總之,三者之間的關係,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階段或順序看,是從教學理論到教學模式,再到教學策略,再到教學方法,再到教學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