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常常感到無助和焦慮。無論是在線上平台還是線下心理輔導機構,每天都有無數家長髮出求助的聲音:“我努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了孩子,為什麼他越來越恨我?”“為了給孩子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我和孩子媽媽在家幾乎不説話,為什麼他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紐扣家庭教育專家部張麗麗老師從事家庭教育諮詢已有十年時間,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幫助了數千名孩子擺脫心理困擾。她通過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案例,向家長們傳遞了如何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經驗。

  案例分享:14歲男孩的厭學問題

  張麗麗老師分享了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14歲的男孩因為英語老師批評他作業沒寫,並多次讓他站在教室門外,導致他在同學面前感到抬不起頭,最終拒絕去學校。孩子的母親找到張麗麗老師尋求幫助。

  經過深入了解,張麗麗老師發現,孩子厭學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家庭環境。孩子的父母關係長期不和,父親性格強勢,不懂得如何關心妻子,經常吵架甚至動手,導致母親在家庭中感到壓抑和無助。這種負面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使他變得自卑。

  此外,孩子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母親獨自承擔教育責任,但由於自身情緒低落,無法給孩子積極的引導。母親在與張麗麗老師的溝通中&&,她非常害怕自己説錯話或做錯事,擔心引發孩子的情緒爆發,導致母子關係越來越冷漠。

  針對這一情況,張麗麗老師首先建議母親加強自身的原則性,不能因為害怕觸發孩子的情緒而回避問題。同時,她與孩子的父親進行了溝通,引導他在孩子面前多關心妻子,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孩子逐漸打開了心扉,開始與母親深入交流,談論自己的未來規劃和返校計劃。最終,孩子順利回到了學校,家庭關係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家庭教育與學校心理教育的區別

  張麗麗老師指出,學校的心理教育主要是通過課程向學生傳遞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與父母溝通、解決困惑。然而,許多親子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環境。夫妻關係破裂、父母一方存在感低等不良家庭環境,往往會導致孩子産生自卑、壓抑等心理問題。此外,父母未能深入理解孩子的需求,也可能導致親子之間的隔閡,進而引發矛盾。

  張麗麗老師強調,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的反思和改變。只有父母從自身和夫妻關係入手,改善家庭環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與孩子相處的關鍵:規則感

  在家庭教育中,張麗麗老師認為,規則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既不能完全“放養”,也不能過度控制,父母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需要建立規則感,而父母則是規則的傳遞者。如果父母完全放任孩子,規則感會減弱;如果過度控制,孩子則會産生強烈的反抗心理,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許多家長認為,通過嚴厲和兇悍的方式可以樹立威嚴,讓孩子言聽計從。然而,張麗麗老師指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她強調,家庭教育中應該遵循“溫和而堅定”的原則。父母在設定規則時,不應通過訓斥或指責來傳達,而是要用溫和的情緒表達堅定的態度。當孩子觸碰底線時,父母應明確告知這些規則是不可逾越的。

  如何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不服感”會越來越強。如果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命令和指責孩子,很難讓孩子信服。張麗麗老師指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公平和尊重,而不是權威。父母的權威在孩子小學階段可能有效,但隨着孩子進入青春期,這種權威會逐漸失效。父母越強勢,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強。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給予他們認同感,孩子也會更加尊重父母。張麗麗老師強調,父母應該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溝通,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張麗麗老師最後總結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的成長關係着孩子的未來。她呼籲家長們要隨着孩子的成長不斷學習和進步,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家庭環境。正如她所説:“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父母的責任是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土壤,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通過張麗麗老師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學習,更是關於家庭關係的和諧與父母自身的成長。只有在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

  工作中的張麗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