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3家域外創新中心引來154家企業落戶揚州
科創“飛地”育種,本土産業花開
2月5日,節後開工第一天,江都高新區總投資10億元的揚州盤古新能源電池項目搶先按下“啟動鍵”,爭分奪秒確保3月完成9200組電動車鈉電池訂單順利交付。2023年10月,該公司憑藉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在第五屆“江都杯”創新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被江都區政府招商人員慧眼識珠,之後在江都高新區(蘇州)創新飛地孵化成長,如今僅用一年多時間便在揚州落地並量産。
“孵化期,創業導師全程指導;加速期,協助搭建市場橋梁;量産期,多渠道拓寬客戶資源……”回顧從創新飛地孵化到量産的歷程,揚州盤古新能源公司總經理於松華&&,揚州提供的不僅是一個集聚優質創業資源的平台,更是一個撬動國內大市場的支點。“到2025年底,我們計劃在揚州建設總投資不少於1億元的鈉離子電池生産基地。”
聚焦建設産業科創名城始終是揚州城市發展的“主航道”。2024年3月,揚州&&全國首部以産業科創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揚州市産業科創促進條例》,明確布局建設域外創新中心是該市加快産業科創名城建設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今年1月,政協揚州市第九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市委書記王進健動員全市上下,要持續引育創新企業、建設創新平台、優化創新生態,加快實現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協同發展,培育具有揚州特色的新質生産力。
“2022年起,揚州就開始在各地設立域外創新中心,隨着聯合‘育種’成效逐漸顯現,孵化在各地的科創‘種子’正不斷飛至瘦西湖畔加速生長。”揚州市科技局局長陳江偉介紹,截至目前,揚州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蘇州、武漢6座城市布局建設13家域外創新中心,累計吸引147家科技型團隊和企業入駐孵化、154家企業在揚註冊。
揚州是傳統製造業強市,擁有雄厚的産業基礎與龐大的市場需求,但面臨技術創新瓶頸;蘇州則是科技創新高地,匯聚眾多前沿科研機構與高端人才。“基於此,我們將飛地定位為‘先進製造技術創新轉化基地’,開通兩地之間産業要素雙向流動的‘快速路’。”江都高新區(蘇州)創新飛地負責人陳伯平介紹,瞄準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創新飛地已成功招引12家企業落戶,正在孵化科創型企業18家,其中已落戶的跨採(揚州)科技産業發展公司,待項目全部建成達産後,將實現年産值約12億元。
技術、資金、人才、市場……不同區域間産業要素通過“飛地”實現快速重組,形成一股強大推動力。近日,揚州市邗江區新盛街道,江蘇建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的研發人員正對新研發的凈水劑實驗測試參數進行分析和匯總。“我們自主研發的新型凈水劑有效解決了焦化廢水的COD及氨氮難處理等問題,節約25%以上的藥品成本,降低運維成本18%左右,國內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該公司負責人顧潔介紹,通過邗江(上海)創新中心,公司招引一批研發人員,有效推動設備和技術迭代更新,産品各項參數均達國際領先水平。
邗江區科技局局長王文軍介紹,近年來,邗江區聚焦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沿産業,前移招才引智陣地,先後建成上海、深圳、北京域外創新中心和德國斯圖加特海外創新中心,形成“3+1”域外布局。區內還建成在岸端明月湖數字經濟科創中心,重點承接域外創新中心轉化項目,目前入駐率達85%,形成內外載體“一對一”或“多對一”聯動發展格局。
建設科創飛地,不僅僅是為了築巢引鳳,也是為了更加直觀深入地觀察産業創新前沿的實時動態。在深圳市福田區,由揚州科教集團聯合高郵市、江都區、生態科技新城、景區設立的“深圳·揚州創新中心”已步入正軌。運營以來,該中心深入開展“深創揚帆”系列活動,邀請大灣區企業家實地考察揚州産業條件和投資環境,同時結合天使科創基金資源,多次舉辦項目推介及路演活動,目前已累計對接各類商協會62家,開展13場次專題活動。
“選定‘參考係’,創新發展的視野逐漸打開。”陳江偉介紹,揚州域外創新中心加快入駐企業、團隊的技術創新和産品開發,同時提前布局研發後期和中試早期基地。去年8月在揚州生態科技新城軟體園揭牌成立的揚州市域科創中心,正是孵化器融合先進地區科創資源與揚州當地特色産業打開的一條具體思路。該中心聚焦打造揚州“中央創新區”,優先承接域外創新中心需要在岸孵化的項目,形成“研發—孵化—加速—産業化”的創新閉環,從而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借梯登高,鏈結北上廣深等先進地區的溢出效應是揚州正在攀升的方向。2025年,揚州將努力在更大範圍鏈結創新資源,力爭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域外創新中心建設全覆蓋,新增入駐孵化企業150家,新增在揚註冊企業120家,新增開票收入超億元。(李鑫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