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GDP增速全省第一,今年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保持好勢頭,淮安競速攻項目優環境

  2024年,淮安市地區生産總值在前3年年均增長7.1%的基礎上再增長7.1%,增速位列全省設區市第一,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逐年提升。1月21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淮安市代表團審議時,勉勵淮安做好“四篇文章”,保持好勢頭,提升貢獻度。

  如何乘勢而上,實現新跨越?2月5日,淮安召開全市重特大項目攻堅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給出鮮明答案。該市已連續5年以同一主題開“新春第一會”,市委書記史志軍&&,就是要彰顯市委市政府把重特大項目攻堅作為發展頭版頭條的部署不會變,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革重中之重的行動不會變,堅決跑好攻項目、優環境的“拉力賽”。

  錨定主題,重大項目提振發展“精氣神”

  “我們以淮安為圓心打造‘1小時配套服務圈’,目前已與200多家淮安本地供應商展開闔作,年度採購金額超3億元。”中天鋼鐵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召説,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鋼簾線超級工廠”,公司全年營收達20.1億元,淮安打造“鋼簾線之都”蔚然成勢。

  一批重大項目落地生根,提振發展的“精氣神”。中天鋼簾線、巨石、天合光能、捷泰、比亞迪等頭部企業落戶,目前在建5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達34個,其中首期竣工投産19個。淮安市規上工業投資連續43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353”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持續成長,實現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千億級製造業集群的歷史性突破。

  省委為淮安點題的“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項目文章”。淮安市市長顧坤&&,“好勢頭”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持之以恒攻堅重特大項目,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的“四最”營商環境。

  新一年的項目攻堅仍是響鼓重錘,淮安的目標是 “4155”——全年協議引資額超4000億元,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不少於1000個,新簽約3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50個,新簽約科技型工業項目不少於500個。

  “高水平招商選資是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連續4年榮獲全市重特大項目攻堅優秀縣區,漣水縣委書記洪然在會上説。該縣已有4個百億元項目,正實施“4+N”招商推介,引進鏈主項目、上下游配套項目、“小而美”科技項目,推動産業規模持續提升。

  持續優環境,從“營商”到“贏商”

  12位受邀企業家代表在主席&前排就座,現場表彰企業家代表、2024年度淮安市貢獻前50名企業…… “新春第一會”對企業家的優待,已成為一種制度化安排。

  “2021年南高齒淮安項目開工時,金湖‘平安方舟’移動警務服務站設到工地門口,為項目快速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高齒(淮安)公司副總經理陳鵬勇&&,這是對淮安“做的要比説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服務理念的有力詮釋。

  從建立市級機關挂鉤縣區營商服務專員、行政審批“不同意”事項報備等制度,到以人大立法形式&&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設立企業家日併發布禮遇措施……全力服務好項目、全情禮敬企業家,是這座城市的鮮明態度。

  “從土地掛牌到‘五證連發’,只用35天,這讓我們信心大增。”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駐江蘇負責人趙新建介紹,去年,特變電工在原有投資50億元基礎上,又追加投資十幾億元。

  “向優而行,就是要打造營商環境新優勢。”重特大項目攻堅先進個人代表、淮安區副區長郭秋香説,百億級庫比森項目,該區僅用10天就完成房屋簽約交拆,6個月建成。

  會上發布《淮安市持續優化“四最”營商環境推進産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30條新舉措指向很明晰——努力讓來淮投資企業家“在家的感覺”更好、淮安在外企業家“回家的願望”更強。

  如何幫助企業在競爭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淮安市提出,要構建“地等項目”多元供地體系。各縣區 (園區)儲備不少於1個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形成5-10個可以承載億元以上項目的整體盤活方案。

  乘勢提能級,“樞紐+”托舉中心城市

  “超九成原料通過水運運輸,成本降低20%左右。”連日來,漣水縣巨石高性能玻纖製造基地碼頭一片繁忙,來自各地的礦石等原材料源源不斷。巨石集團淮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建春説,淮安的水運優勢保障了公司一年20萬噸産能的實現。

  淮安因樞紐而興,造就“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如今,樞紐流量正轉化為産業增量,淮安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2年保持全省內河第一。2月3日,年産3萬噸高端精釀啤酒、果酒項目簽約落戶清江浦區黃碼港産業園。淮安正依託黃碼港建設長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糧食儲運中心。

  淮安市委指出,“四篇文章”中除了開篇談項目,樞紐、生態、教育這“三篇文章”,也都直接服務於項目建設,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實質上也是城市能級的重要體現——

  做好樞紐文章,事關要素集聚配置。要加強對“樞紐+”的研究謀劃,在更好融入“1+3”重點功能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幫助企業降成本、拓市場,把樞紐這個最大優勢轉化為企業和城市的發展勝勢。

  做好生態文章,事關環境容量支撐。要加快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生態農業價值實現路徑,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更好提高碳匯能力、擴大環境容量、支撐産業發展。

  做好教育文章,事關城市綜合競爭。要深化縣中振興、放大帶動效應,提升“學在淮安”含金量,同時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吸引更多人成為“新淮安人”。

  “我們要把項目攻堅作為賽場,把服務企業作為賽道,持續拉滿攻項目、優環境的氛圍感。”史志軍説,努力做好“四篇文章”,持續提升淮安在全省大局中的顯示度、辨識度、貢獻度,加快建成成色過硬、影響力和競爭力充分彰顯的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仇惠棟 張莎沙 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