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通市海門區臨江鎮,一幅以特色産業為筆觸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沃野間徐徐展開。近年來,臨江鎮緊扣“産業強、生態綠、文化興”發展定位,立足資源稟賦,創新實施“一村一品”戰略,通過“科技賦能+特色産業+鏈式發展+品牌打造”的多元路徑,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科技賦能 打造現代農業新標杆

  在湯西村5000畝優質稻米基地,博濤農業的“松早香”大米在智能灌溉系統與綠色防控技術加持下,實現從育種到營銷的全鏈條標準化生産。“我們採用無人機巡田、物聯網監測等數字技術,讓傳統水稻種植插上科技翅膀。”基地負責人張濤介紹,這款晶瑩如玉的生態大米已形成産銷研一體化模式,成為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的新寵。為民村則書寫着功能農業的新篇章。由南京農業大學王一鳴博士團隊研發的高抗性澱粉大米,糖分吸收率降低40%,延伸出健康輕食系列産品,千畝示範田正向着高標準、規模化産業基地邁進,開闢出功能農業的藍海市場。

  特色産業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有一方凈土,用稟賦提振信心。在立周村的小米白酒廠,千年酒香與現代科技交融的芬芳肆意飄揚。當地傳承古法釀造技藝,精選本地特色優質小米,創新開發富含18種氨基酸的小米白酒,將健康養生理念注入傳統飲品,讓每一滴琼漿都講述着鄉村振興的故事。

  在丁陸村,透過一間間作坊的大門,就能見到工人們正忙着加工紅木産品,有的細雕、打磨,有的拋光、打蠟,場面熱火朝天,紅木産業不僅是丁陸村的特色,更是當地百姓的致富門道,80%的農戶從事這一行業,帶動周邊近800戶農戶共同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普明村的田間冷庫則架起貫通三産的橋梁。4600立方米超低溫倉儲中心與配套加工車間,使蔬菜保質期延長至48個月,實現“季産年銷”的産業革命。

  從時令蔬菜到速凍食品,從國內商超到海外市場,這條“冷鏈高速路”讓農産品增值超3倍,帶動周邊500余農戶增收。

  鏈式發展 構建産業融合新格局

  劉洪村的熱帶果園裏,來自塞舌爾與湯加的珍稀木瓜品種在智能溫室中茁壯成長。上市公司開太魚種植基地通過品種雜交創新,培育出兼具奶香與甘甜的金黃木瓜,搭配法國百香果深加工産業鏈,年産值突破2000萬元,讓“南果北移”的奇蹟在江海平原綻放。

  不遠處的劉洪村山羊養殖基地演繹着傳統産業的升級蝶變。江蘇福祿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藥食同源理念融入養殖體系,建成從生態牧場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産業鏈,其推出的精緻禮盒裝羊肉不僅走俏江浙滬,更承擔着海門山羊種質“小耳朵”山羊資源保護重任,讓“小耳朵”變成致富“金招牌”。

  品牌引領 擘畫共同富裕新圖景

  臨江鎮深刻領悟“品牌即競爭力”的發展真諦,積極構建“政府搭&、企業唱戲、農戶參與”的協同機制,這一創新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地方經濟活力。“介雲村發展産業有自身優勢,我們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用品牌化的思維闖蕩市場。”介雲村黨總支書記黃海望在介紹本村的“聚海家庭農場”“萬佳蔬菜”等農業品牌時這樣説道。截至目前,臨江已累計成功培育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産品品牌5個、綠色食品8個。“村村有特色、戶戶有奔頭”的美好願景正逐步變為現實,各村從自身着手,聯合周邊區域,共同打造出特色鮮明的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農産品,走出了一條農産品精深加工、産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的農業轉型升級之路。

  “我們將緊緊扭住産業富民的主攻方向,持續深化‘一村一品’戰略,做足做活‘土特産’文章,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臨江鎮黨委書記金晶&&。臨江鎮正以“一村一品”發展為契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推進城鄉融合,不斷健全治理體系,用實幹詮釋擔當,用奮鬥譜寫新時代魚米之鄉“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華美樂章。(施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