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71年的莊德剛是農民的兒子。1995年,帶着對鄉村學校教師誨人不倦的敬仰,也出於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樸素願景,選擇從事教育。
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6:30到校,巡視校園。從陸慕高中的一名化學教師、教研組長、團委書記,到望亭中學副校長、黃橋中學書記、校長,再到直屬高中校長,從孩子們口中的“莊哥”到“莊伯”,用愛心溫暖學生,用匠心雕琢教學,用忠心勇挑重擔。常説“丟掉講&,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教師”,即便管理工作再繁重,仍堅持為學生授課。教學上獨具匠心,總是以學生的表情為教學“晴雨表”,及時調整策略和方法,讓學生沉浸課堂、積極思考,不管在什麼崗位,都保持着飽滿的工作激情,30年來,一直戰鬥在化學教學第一線,從不落下一節課……
以愛為底,做有溫度的教育
“高中3年,莊老師堅持鼓勵我們走上講&説出解題思路。大家暢所欲言,談學習方法,分享好思路,還可以講故事。”回憶起高中時光,陸慕高中2008屆畢業生沈一帆十分感慨。他説,那時班上農村孩子多,大多數人膽小靦腆。莊德剛從演講入手,提升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大家的自信心。“這種積澱讓我們在走進大學乃至工作後,都可以從容面對各種場合。”
莊德剛始終堅信“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無論是偏遠鄉村學校望亭中學,還是地處城鄉接合部的黃橋中學;無論做普通教師,還是走上管理崗位,他始終不忘初心,以真情大愛做有溫度的教育。
他深愛教育。常年的辛勞而導致他在2008年出現了嚴重的胃出血,住院期間,他掛念着學生。在病床上只躺了一個星期,又回到了課堂。當學生們看到莊老師滿頭虛汗卻仍堅持上課時,都十分動容。
每顆“種子”都值得期待。望亭中學地處相城區西北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比較高,不少孩子存在父母離異或父母忙於工作等情況,家庭教育相對缺失。面對這些孩子,莊德剛既管學習,也負責他們的身心健康。
“他今天又沒來?我這就去找……”2016年10月的一天,任課教師告訴莊德剛,學生王浩又無故缺課。小王年幼喪父,遭逢家庭變故,性格較為叛逆。在&&王浩家人未果後,來不及忙完手頭的事情,莊德剛急忙往他家的方向奔去。找到了王浩,莊老師沒有直接嚴厲地責備他,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地開解,勸導他回校上課。“總説老師難當,可是如果你真的把這份‘工作’做到學生心裏去,他們一定是會有改變的。”莊老師説。和莊老師搭班的語文教師李丹説:“我們農村學校學生基礎比較薄弱,莊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遇到學生有不會的地方,他一定要一對一把他輔導好。”本着“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信念,莊德剛常利用課餘時間為學習遇到困難的學生“開小灶”。有時,個別學生因為生病等不能來上課,他就上門詢問他們的身體情況,給他們單獨輔導。
在莊德剛看來,每顆“種子”生長節點不同,花期不同,有些“種子”會開花成為樹,有些“種子”是一株普通的小草。他認為,每顆“種子”都需要陽光,有各自的美好,每個生命都值得期待。
由於工作忙碌,莊德剛創新地開展“談心約跑”活動。每天約跑一名學生,在跑步時交流,在鍛煉中談心,傾聽學生的問題和煩惱,努力讓自己像一道光,照亮和溫暖每一個學生。
深耕課堂,堅守有質量的教學
“校長要上好課,要教育好學生,這樣才能引導其他教師熱愛教學、熱愛教育。”莊德剛説。從一名化學教師成長為學校負責人,他堅持深耕課堂,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沃土”。作為化學教師,讓每個學生都愛上自己的課堂,在課堂上汲取滋養,是莊德剛從教多年的不懈追求。“我想幫助他們扎牢‘根係’。只有這樣,‘種子’才能經受住‘風雨’。”
在教學中,莊德剛不斷研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總結經驗,及時反思,改進並提升教學技能。“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我都要先做一遍。一方面是給學生樹立榜樣,另一方面通過做題明確考查的重點、難點,在講題時讓學生掌握得更牢固。”
在學生心中,莊德剛的課堂時間過得飛快。他以“問題解決”帶領大家開啟“激情四射,生動有趣”的教與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經過長期探索,莊德剛逐步形成了“體驗性化學”教學風格。他倡導的“新體驗教學”有3個關鍵詞,即情境、探究、體驗。課堂上,他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基於學習任務去探究,並在探究中獲得體驗,從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與此同時,莊德剛心繫青年教師發展,帶領一批青年教師共同成長。他喜歡與青年教師交流、座談;開設示範課,參與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為學科教學“把脈問診”。一學年下來,莊德剛進課堂聽課超過100節,輻射帶領一批青年教師走上課堂教學改革之路。
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教育教學能力,莊德剛下足了功夫。與蘇州大學、常熟理工等高校簽訂教師培育項目;派教師外出進修;定期組織讀書學習、教學競賽、崗位練兵、技能培訓、教育論壇、學術沙龍;加強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建立學科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推動“青藍工程”……“肯用心”“舍得投入”,這是大多教師對他的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莊德剛鼓勵教師研究學生、研究課程、研究教案、研究教材、研究備課。“課程的高質量不僅是課程內容在廣度上的延與擴,更指向課程內涵的拓展和品質的提升。於學生而言的課程高質量,更多地體現為對他們終身發展的關照。”莊德剛説,“黃中這群‘有料’的教師,給了學生有營養的課程、有收穫的課堂。”
目前,黃橋中學90多名一線教師中,特級教師1名、正高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一級教師比例接近80%。但工作29年的莊德剛直到調離黃橋前才有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至今還不是正高或特級教師等職稱。莊德剛的“缺席”與“在場”,詮釋的是對教師發自內心的敬重與愛。
哲學家黑格爾説:“人世間最高貴的事就是成為人。”莊德剛所思考與實踐的,是至高無上的“為他者倫理”。29年來,他一直在做一件事——用赤誠的心,育完全的人,這一樸素的教育哲學滲透在他教育人生的每個時空:想為學生、教師所想,做為學生、教師所做。(莊德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