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漕湖學校的吳如廠老師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主題為美國著名環保主義者利奧波德的文章《大雁歸來》。這堂課不僅讓學生們深入理解了文章內容,還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課程伊始,吳老師通過讓學生們回憶含有“雁”字的古詩詞名句,迅速喚起了學生們對大雁的形象和情感體驗。學生們紛紛舉手,背誦了如“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等經典詩句。吳老師隨後補充了幾位古代詩人的名句,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們對大雁的文化認知。

  接着,吳老師引導學生們討論《大雁歸來》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學生們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答案:有的認為這是一篇寫大雁的文章,有的認為語言優美,還有的認為這是一篇科學觀察筆記。吳老師總結道,《大雁歸來》不僅是一篇科學觀察筆記,還兼具文學色彩和情感表達,屬於“兩棲類文章”。

  在正式進入課文學習後,吳老師為學生們佈置了四項學習任務:積累字詞、篩選信息、欣賞語言和感受情懷。

  吳老師首先讓學生們抄寫並注音課文中的關鍵詞彙,如“霧靄”“遷徙”等。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們不僅掌握了這些詞語的正確讀音和寫法,還理解了“緘默”等詞語的深層含義。

  吳老師引導學生們運用“瀏覽摘要法”篩選課文中的關鍵信息。學生們通過快速閱讀,提取了關於大雁遷徙時間、飛行路線、雁群組成等重要知識。吳老師強調,篩選信息是閱讀説明文的重要能力,學生們通過這一環節,不僅加深了對大雁習性的了解,還提升了信息提取能力。

  作為一篇兼具文學性的文章,《大雁歸來》的語言優美且富有表現力。吳老師選取了幾個典型句子,讓學生們欣賞其中的修辭手法和情感表達。例如,學生們通過分析“衝破”一詞,感受到大雁歸來的力量;通過“低語”和“問好”等擬人手法,體會到大雁歸來的歡快情景。吳老師還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最後,吳老師引導學生們深入思考作者利奧波德的情懷。通過介紹《沙鄉年鑒》的背景和書評,學生們了解到作者不僅是一位環保主義者,還是一位敏銳的思想家。吳老師通過展示環境污染的圖片,讓學生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並引導學生們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實意義。

  在課程結束時,吳老師總結道,《大雁歸來》作為一篇“兩棲類文章”,既具有説明文的知識性,又兼具散文的文學性和情感表達。學生們在學習這類文章時,應從兩種文體的角度入手,既要篩選知識信息,又要欣賞語言、感悟情感。

  吳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們模仿古詩詞中的句子,表達對自然和動物的喜愛,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嚮往。課程在學生們充滿詩意的表達中圓滿結束。

  吳如廠老師在課後&&,“兩棲類文章”教學應明確其橫跨的兩種文體,並從各自最具教學價值的知識點入手。對於《大雁歸來》,他選擇了“篩選信息”“欣賞語言”和“感受情懷”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吳老師還指出,教材中類似的“兩棲類文章”還有很多,如《蟬》《精神的三間小屋》等,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確定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類文章。(吳如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