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的繁花世界中,徐建利是一位後知後覺者。缺乏好的引領與閱讀,使她整個中小學階段未曾喜歡上語文,語數向來有20多分之差,並位居學科之末的語文,註定對它難以産生情感。然而一位語文老師的出現,轉變了徐建利對語文的態度,開始浸潤於書香中。白天讀,周末閒暇時閱,晚間打着手電筒,躲在被窩中依然看。掉進書的馨香,世界有了光亮,生活有了色彩。生活的外延與語文的外延,無限擴展,重合。再加上三年的日記寫作,使原本稚嫩的文字,如一個個跳躍的音符,能生發出無窮的張力。突然被冠以的“文采好”,是徐建利作為一名非師範生義無反顧步入學校的最大底氣。一位良師,讓徐建利喜歡上語文,並無形中影響她的人生軌跡。要成為像他一樣的語文老師,是徐建利的信念與堅守。
踏入工作旅程,文秘專業的徐建利,只能從事文印工作,負責全校中小幼所有的打字、油印、報紙收發、檔案管理、圖書管理。在電腦剛興起的1996年,學校及教師個人的所有資料都需要徐建利打印,那也是一份份試卷需要手搖的年代,考試前機器一天十多小時不間斷。為了使農村孩子能夠讀到好書,徐建利放棄中午休息時間,給學生們借閱圖書,毫無絲毫空閒的工作,不會推卻的性格,練就了她做事追求效率的風格。而後教學全校的信息技術,硬軟體的自己解決,掃描儀、油印機的自我修理,將徐建利一位年方二十的少女,活生生的變成一位動手能力極強的修理工。每憶起這段歷程,以及五歲在灶間、八歲在田間的經歷,深感人生之路上的每段過程,都是生命中的營養,它已化為軀體與血脈,滋養着一個人的精神與氣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着深深的印痕。苦難與勞動,是最強勁的成長源。
四年的磨礪,以及目標的召喚,當徐建利成為一名真正的語文老師時,她是別人眼中的“拼命三郎”,班級管理、無數次的談心,成為教育的主旋律。若不是教學第四年被迫中斷班主任,成為一名中層,她便會堅定地走德育之路。連續六年要求做班主任被拒後,徐建利才安定地走在語文之路上。語文之路何其寬廣,上接幾千年,下連腳下這片土地上生發的任何人事,抑或未來,都可以是語文的範疇。徐建利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並給自己十年的時間,希望坐得十年的冷板凳,能夠在語文學科中有自己話語。她依然從求學時的弱項寫作開始,堅持每天寫一千五百字,這得益於朱永新教授的“五個一”的啟示,他建議每天寫一千字,而徐建利則要求自己每天寫一千五百字,她樸素的相信用力多則收功遠。雖擔任行政,但一直任教兩個班,使徐建利有更多機會反思自己的課堂,學生會的少教或不教,而難點、卡點,則多下功夫。每天找學生談心,也是向來的堅守。於是徐建利成了那個外出幾日,學生就會守在門口盼望著回歸,一進教室就會全班以鼓掌歡迎的老師。而那份暖意,一直是她教育之路上的動力源泉。付出與收穫,不一定劃等號,但一定被感知,並化為溫暖與溫暖的相遇。
在語文教學主張的提煉上,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徐建利從通過外部資源的介入,結合文本內在的情感元素,喚醒與激發學生思維的情感語文,到語文味教學法的“一語三文”,即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維度去解讀文本,這正對應了新課程的四個維度。在實踐近八年後,徐建利又有了新的思考,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人工智能已全面開啟,我們更需要練就一種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和結構化思維,語文不僅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是全面提升思維的綜合性學科,它可以借助一個個文本,提高人的智慧,通過系統思維與結構化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複雜問題中,找到一條清晰的應對路徑。通過批判思維,不唯書本, 不唯權威,以真實所見,合理推斷事實真相。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可以延展生活的寬度與廣度,以一顆創造性雙眼去發掘生活的美好。在各種思維的交織應用中,語文不再只是一個個單薄的文本,而是一扇敞開着的窗戶,可以藉以它而看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更美好的未來。
語文的世界,確是一個繁花世界。只是自己領悟的較遲而已。抑或要想領略語文的厚重,須是中年時期。時常徐建利也感慨,一二千年前的文字,交由一個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去領悟,何其艱難。就如她的少年,就無法理解文言文的要義。需要生活這杯酒的浸潤,才能慢慢悟得人生的真諦。如何讓沒有體驗的學生悟得生活真諦,需要化繁為簡,需要設置種種情境,深入淺出的使他們能夠進入這種狀態,去窺見未來的人生。在語文的世界中,擁有一雙慧眼,去深入透視人性真相、生活本質,以及只是將它作為一個文本,去體悟作者的喜怒哀樂,收穫有很大不同。
只有老師的深度解讀,才可以引領學生進入這個境。同一個文本,十位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我們希望追求一個更深度的理解,而又是基於學生認知的最高維度上,達成一種認知的最佳平衡。思維的長期淺化,會影響一個人思維的深度發展。所以語文課堂,不僅僅只是語文的課堂,它又是思維的課堂,是人生的課堂。
入語文精髓大門雖晚,但徐建利一直順利的行進在語文的成長之路上。教學兩年半成為市級骨幹老師,五年是市級學帶,七年是地市級學帶,教學的第十五年,也是她堅持寫作的第十年,成為浙江省初高中年齡最小的特級教師,這是曾經未曾想過的褒獎,經由堅持而成為可以摘取的一份桂冠。
徐建利的語文之路,便是引領之下的閱讀與寫作之路。一個人的成長如果有捷徑,那便是由讀寫造就的成長路,如果能夠堅持,所有人都會有收益。(蘇怡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