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州市産業轉型升級加速,城市吸引力持續增強,人口的大量流入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截至2023年末,常州市常住人口537.5萬人,其中非常州戶籍人口148.2萬人,佔比高達27.6%。在人口流動過程中,也有部分外來人員因突發情況陷入生活困境。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常州積極探索非本地戶籍人口救助制度,陸續&&一系列救助政策文件,多項舉措覆蓋非本地戶籍人口,在救助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
數據賦能,預警監測遇困對象。市民政局協同公安、政法等6部門,建立跨部門風險隱患信息共享機制,收集失業致困、公安發現等7類數據1.3萬多條。為約4000名非本地戶籍特殊困難對象建立電子檔案並動態監測。一旦監測數據出現異常,相關部門就會迅速行動。
網格助力,主動發現困難群眾。社區社工和網格員把包括非本地戶籍在內的困難群眾走訪排查工作作為重點。民政與政法部門構建“網格+社會救助”聯動機制,將社會救助服務網絡與社會治理網格深度融合。網格員收集的信息經分析匯總後,通過平台推送給救助部門。
異地申請,兜底保障基本生活。允許有本地戶籍的家庭成員申請時,將非本地戶籍的共同生活成員納入相關救助範圍,目前全市已有11人借此納入低保。同時,江蘇省戶籍且持常州居住證的困難群眾,可在居住地或線上申請多項社會救助,實現“省內通辦”。
臨時救助,靈活覆蓋非本地人口。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將對象分為急難型和支出型。急難型救助不受戶籍和居住地限制,“先救後補”且無需經濟狀況調查;支出型救助雖打破戶籍限制,但要求在常州居住和繳納社保滿半年。2022年以來,累計臨時救助非本地戶籍人口376人次。
慈善參與,聯動救助標準加倍。2024年3月起,常州對符合條件的非本地戶籍對象,按照“臨時救助+慈善救助”1:1的配比進行聯動救助,救助標準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救助66戶218名非本地戶籍遇困對象,救助總金額近67萬元,還帶動基層社會資源實施“微幫扶”,使用善款18.9萬元。
優化機制,流浪救助快速響應。民政、公安、城管聯合建立流浪乞討和臨時遇困人員發現機制,優化協同巡查等流程。對有救助意願的人員及時送救助機構,不願接受救助的發放物資。利用“智慧尋親”平台幫助走失人員返鄉,特殊情況還可由慈善總會先行救助。
非本地戶籍人口救助是對民生保障的積極探索和社會救助體系的優化升級,體現了城市的包容與擔當。這些舉措不僅為困難群眾解了燃眉之急,更傳遞了溫暖與希望。未來,常州將繼續深化救助體系建設,不斷優化救助措施,讓每一位在常州奮鬥的人都能感受到“穩穩的幸福”。 (常民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