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家蘇企助安徽鄉村突破季節限制實現全年養蠶

  “海安繭”拉長“共富絲”

  1月25日,室外寒意襲人,但位於海安市曲塘鎮的增鑫蠶寶科技有限公司一蠶室內卻暖意融融:一排排蠶架排列有序,蠶架內的蠶寶寶已經達到五齡,迎來了盛食期;一輛迷你運輸車拖着層層疊疊的白色塑料筐駛過,精準到達指定位置後,機械臂抓取盛放蠶寶寶的托盤移送至喂食流水線上,上盤、分疊盤、喂料……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整個過程未見一片桑葉。

  吃的是專業飼料,睡的是“空調房”,還有“保姆”全周期照看。“通過精準調節室內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確保蠶把飼料全部吃進去,順利結繭。”正在密切觀察蠶寶寶結繭情況的技術指導沈國清告訴記者,養蠶的同時,他們還在不斷探索試驗,從原料上把控,改變微量元素,研發更加便宜又優質的飼料,從而降低成本,助農增收。

  距離海安500多公里,安徽潛山市槎水鎮中畈蠶桑産業園通透的玻璃蠶房裏,一張張白色飼養盤被上下整齊疊放,盤內蠶寶寶們正悠閒地啃食着褐綠色泥狀物。“別看這些飼料平平無奇,卻是蠶寶寶的‘營養餐’,富含各類營養物質。”技術員張江偉介紹,用飼料替代桑葉養蠶,大大降低對桑田的依賴,還突破了季節限制,實現了“全年養蠶”。

  槎水鎮中畈村,地處大別山東麓偏遠山區,全村90%農戶栽桑養蠶。一直以來,當地傳統栽桑養蠶受桑葉生長時節影響,每年只能飼養春、夏和早秋三季蠶。2024年,中畈村牽手蘇企鑫緣集團下屬企業安徽鑫緣天柱繭絲綢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設全齡工廠化人工飼料養蠶一期項目,在安徽省率先成功實現了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為傳統蠶桑産業蹚出一條新“絲”路。

  “我們將飼料養蠶經驗傾囊相授,希望為當地蠶桑産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安徽鑫緣天柱繭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林春説,依託鑫緣集團自主研發的工廠化全齡飼料育模式,幫助中畈村蠶桑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實現了飼料全齡化、飼喂自動化、環境精準化、蠶繭高質化。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每年可向150余戶蠶農和專業大戶提供2000張優質蠶苗,帶動戶均額外增收6000元。

  “工廠化飼料養蠶的成功應用,帶動蠶農積極性進一步增強。”中畈村黨支部書記楊紅旗説,在飼料養蠶帶動下,蠶農擺脫了時節氣候束縛,減輕了勞動強度,變季節性養蠶為長年養蠶,共帶動上下游就業人員超過100人,人均收入增加約4000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約16萬元。

  1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走進中畈蠶桑産業園,參觀養蠶車間,對當地通過科技賦能蠶桑生産,實現全年循環養殖,帶動一批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感到高興。鑫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儲呈平説,將努力打破區域界限,通過科技賦能蠶桑生産,持續用“海安繭”拉長“共富絲”,帶動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根絲”連接蘇與皖,織就共富路。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海安蠶繭産銷量連續30多年居江蘇第一,連續8年全國縣級排名第一,形成了國內乃至全球最為完整的繭絲綢産業鏈。海安市委書記譚真説,海安將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依託“一粒米、一滴油、一隻蛋、一條魚、一根絲”五個“一”産業優勢,錨定“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蘇中新魚米之鄉’”目標,加快向農業強市邁進。(王世停 丁宏波 蔡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