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凜冬時節。登上淮河入海水道立交橋,極目遠眺,京杭大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縱橫交錯,往來船舶如梭。
在這座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淮安樞紐下,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和東西走向的淮河入海水道十字交叉,但水系並不相通。承擔航運功能的大運河載着南北貨船使用上層空間,而承擔泄洪功能的淮河入海水道,則通過河道下方的15孔涵洞下穿大運河,一路向東直奔鹽城扁擔港,匯入黃海。
淮安水利樞紐大運河立交工程,正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關鍵節點工程。臨近春節,大堤上運送土方的工程車仍忙碌不停。“二期工程預計將原先的15孔涵洞增加至45孔,泄洪量由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相當於把‘兩車道’拓寬至‘六車道’,大大提升泄洪能力。”淮安樞紐項目部副總工程師丁竹青説。
考慮到京杭大運河的航運功能和文化遺産保護等工作,同時為了給二期工程提供幹地施工條件,水利建設團隊在水上立交處,為大運河特別開通了一條長800米、底寬75米的“臨時航道”。“目前航道已經施工完畢,我們正等待工程驗收。預計今年2月,大運河的往來船舶就會在這裡用上新航道。”丁竹青説。
不僅僅是入海水道的拓寬和深挖,沿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登上10公里外的朱橋站大堤,整齊的堤岸和寬廣的河面風光振奮人心。“這幾個月天氣給力,我們加油幹,多趕了1個多月工期。預計4月份就能完成主體工程。”河道五標項目副經理陳南説。
縱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規劃圖,工程西起淮河下游的洪澤湖二河閘,東至鹽城市濱海縣扁擔港,全長162.3公里。作為江蘇治水史上規模最大、工程量最大,也是投資額最大的一個水利工程,背後是淮水中下游兩岸人民對“淮水安瀾”的期許。工程竣工後,洪澤湖的防洪能力將由百年一遇提升到三百年一遇,為下游地區防洪安全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為淮河流域2000多萬人口、3000多萬畝耕地護航安瀾。(張莎沙 王宏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