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井下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在工作。 張俊哲 攝
春節臨近,位於沛縣的張雙樓煤礦的礦工們依然忙個不停。作為江蘇境內最後一座省屬煤礦,這裡不僅保障了能源供應,還建成江蘇首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1月21日,記者探訪張雙樓礦區。
下井前,85後礦長曹海濤給記者拿來壓縮氧氣自救器、瓦斯便攜儀和礦燈。2007年,這位海安的小夥子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張雙樓煤礦,從普通技術員做起,一路幹到了礦長。曹海濤提醒着大家注意在礦區每個細節。“從內到外都換上棉質工作服,不能帶手機。”
“緊急下行500米,抓住扶手,就像飛機升空一樣,耳膜會疼!”曹海濤大聲提醒着。記者坐上像大號電梯一樣的罐籠,兩三分鐘後便到達500米井下。一輛礦工們口中的“小火車”已等候在那裏,帶着記者駛向3.5公里外的採煤工作面。雖在地下深處,不過通風系統很好,人們感覺不到憋悶,全覆蓋的5G信號,更讓井下通信時刻保持順暢。
“為什麼沒有聽到炮聲隆隆,為什麼沒有見到採煤忙的礦工師傅?”一串疑問縈繞在記者腦海裏。
不遠處,隆隆的機器聲打破地層深處的沉寂,15米長的“地下巨龍”——採煤機上,兩端都帶着刀頭的滾筒開始翻滾割煤。滾筒左右旋轉,就把原煤切割下來,整個工序一氣呵成,塵封數億年的“黑金”從運輸帶、罐籠運送到洗煤車間,然後運到全國各地——這是張雙樓礦區每天都在發生的場景。
在地下“電力倉庫”——中央泵房變電所內,一台智能巡檢機器人來回穿梭,將機櫃的實時數據傳送到地面。
曹海濤很自豪,現在採煤再也不用“人海戰術”了,採煤工作面沒有一個“礦工”,現場工作人員只在外圍做好設備維護和檢修,既提升了效率,更提高了安全性。更多懂技術、會操作的年輕人逐漸走上主戰場,如今的張雙樓煤礦多了新工種:巡檢工和集控工。
從500米地下回到地上,記者見到了張雙樓煤礦的兩個“全國先進”。一位是全國勞模馬奔,一位是全國煤炭工業勞模吳建群。春節臨近,他們都在把自己的一身“武藝”傳授給徒弟們。
“我以前是遙控採煤機司機,就在採煤現場,拿着遙控器操控採煤設備,如今這些都不需要了,在地上就能操控。”説起生産變革,馬奔感慨萬千。
2024年,張雙樓煤礦獲評第一批國家智能化示範煤礦。在張雙樓煤礦幹了38年的吳建群,也見證了礦上的發展變遷。“1987年我來時,個別點甚至還需要爆破採煤。”吳建群説,從人工到機械化,再到智慧化,張雙樓已經成為行業典範。
在井下工作面走上一圈,記者就用了兩個小時,身上衣服幹了又濕、濕了又幹,渾身上下都濕乎乎的。大家打趣説,“這是穿着棉襖洗桑拿啊!”
難怪下井的入口處就是浴室、理髮室、圖書室、洗衣室、心理解壓室和蛋糕房。忙了八九個小時的檢測工人們可以洗上一把熱水澡、吃上一口蛋糕。“雖然已經智能化,但在500米地下工作的工人們仍然非常辛苦,依然需要更好的關懷!”張雙樓煤礦黨委書記孫庚笑着&&。(成崗 王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