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淮安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意見,按照省自然資源廳關於高水平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和“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等一系列工作部署,以“和”與“美”為鄉村建設總基調,圍繞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十有”和片區“五協同”要求,高質量服務保障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力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緊抓內涵,將建設鄉村外在的自然美、生態美和環境美與産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等內在美緊密結合,在抓好鄉村建設、環境提升的同時,協同推進産業發展和鄉村治理。

  突出規劃引領,加強底線管控。根據市域內地貌特色、水系特色、居住特色,積極構建具有淮安濃郁地方特色的“鎮村布局規劃+片區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的鄉村規劃體系,切實服務保障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通過“一村一師”規劃師下鄉志願服務示範帶動,將“跟蹤式、陪伴式、扎根式”服務貫穿於規劃編制全程,以點帶面,推動規劃指導服務全覆蓋。運南片區、白馬湖片區、黃花塘片區規劃成果通過省級部門審查,對列入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育村名單的247個村莊全部開展編制,引領和美鄉村規劃編制全覆蓋。對全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育村、省領導鄉村振興&&點、特色田園鄉村等重點村的村莊設計全力推進,實現了重點村莊設計全覆蓋。

  重塑片區結構,優化用地布局。“我市創新研究編制鄉村振興實施規劃、廊道空間規劃等專項規劃,提出‘系統性推進、組團式發展、片區化建設’以及‘廊道串聯單元’等規劃理念,為和美鄉村片區結構重塑提供科學指引。”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村鎮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説。

  盱眙縣黃花塘片區依據廊道空間結構,做到串點成線、以點帶面,注重資源整合引導,系統指導推進片區結構合理布局,以鄉村振興&&紅飄帶串聯四大單元,以小環線串聯村莊,形成“一軸一帶四單元”的總體空間結構,深入挖掘陡山莊等未定級紅色資源,彰顯紅色基因,通過“15公里廊道+114公里環線”帶動沿線村莊共同富裕。

  整合資源要素,保障發展需求。淮安市落實新增建設用地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相結合,用於保障集中居住、公共服務以及鄉村産業等項目用地。通過村莊規劃,引導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解決各類用地布局零散化、碎片化突出的問題,引導鄉村整合盤活各類空間資源和功能要素的高效配置。“淮陰區運南片區孫莊村‘運河宿集’一期項目,用地面積11.09畝。”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淮陰分局工作人員介紹道,“我們這是全省第二例、我市首例採用集體土地入股、聯營方式辦理項目供地手續,破解了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項目的用地難題,提升了集體土地功能價值、釋放了鄉村發展潛能、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盱眙縣黃花塘片區積極應用創新探索的“七步工作法”工作路徑,以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為抓手,統籌治理,分類控制,産生新增耕地15.85公頃,新增建設用地指標45.61公頃、生態修復項目2個以及公共空間治理項目7個,滿足片區的産業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的空間需求。

  打造跨界融合,協調發展單元。淮安市在建設和美鄉村過程中,打破地域界限,打造跨界協作,實現融合發展。白馬湖和美鄉村片區涉及2個縣區3個鎮15個村,由金湖縣和洪澤區跨區聯動會商,多方共商共議,對片區內空間布局、生態治理、産業發展、設施建設等進行統籌規劃,實現白馬湖片區融合發展。

  通過協調發展,白馬湖片區和美鄉村建設實現了“四力”。即功能激活力,通過大廊道串聯發展單元,以白馬湖大道為主線,整合資源,形成四個城鄉融合的發展單元,聚焦特色煥發新功能;生態展魅力,構建“綠心-綠廊-綠脈-綠網”的網絡狀平原林地體系,加強水環境治理,落實沿河沿湖等跨界生態地區協同保護,聯合培育塑造白馬湖及周邊水網生態格局;産業添動力,圍繞優質稻米、水生蔬菜、特色水産三大特色産業,完善産業配套,延伸産業鏈,培育特色文旅組團,構建魅力動線;共建顯聚力,推動相鄰村莊聯合共建,構建鎮村聯動的公共服務矩陣,旅游設施分級配套,引導設施主客共享,實現設施共建共享。

  注重景觀提升,塑造特色顏值。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探索景觀提升路徑,塑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村顏值。該局組織專門人員開展江淮人居環境風貌特色研究、江淮民居(農房)設計等專項研究和規劃設計,立足江淮本土特徵,對鎮區、村落、景觀、建築等人居環境風貌特色傳承形成設計指南,總結具有淮安特色的路宅、路田、路水“三分離”等經驗手法,以鄉道、溝渠、田園、村莊、庭院“五美”塑造鄉村新顏值,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風貌打造提供指引。

  淮陰區運南片區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傳承延續蘇北水鄉人文景觀風貌,塑造“江淮風韻、水鄉風光、南北風尚”的原鄉風貌,協同推進“五改善”,實施村莊“四旁”綠化,構建林、田、水、路、村一體化整體有序的景觀體系。聚焦生態空間格局的整體優化、農村住房的布局設計、風貌提升以及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和特色文化節點的設計,從宏觀的整體風貌、中觀的村莊布局到微觀的建築設計、景觀節點、設施配套等三個層次,進行深化、細化設計,確保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實現一村一師,協同推進落實。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題組織召開規劃師下鄉工作座談會,舉全市之力,匯多方力量,合力推動規劃師下鄉工作全面落實。制定發布《淮安市規劃師下鄉服務實施辦法(試行)》,探索完善規劃師下鄉服務機制,重點針對納入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育片區範圍內的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選派一名駐村規劃師,實現3個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育片區內45個培育村“一村一師”,開展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的“全鏈條”服務,幫助基層提高鄉村規劃管理水平。

  “聆聽”民意心聲接地氣。通過在地化服務和深度融入,讓村民打開心扉,更好地了解民意心聲,傳達給村莊設計團隊,協同做好真正接地氣的設計。

  “對話”專業平台謀發展。做鄉村規劃“全科醫生”,持續對話土地、建築、農業、運營等多個團隊,促進多方溝通,不斷打通堵點、減少摩擦。

  “陪伴”鄉村建設全流程。心有“地區總圖”,確保設計落地不走樣,及時協調建設過程中的設計銜接問題,積極主動徵求村民意見,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同時做好“經濟賬”,統籌各項資金,避免鋪張浪費和重復建設,把資金用在刀刃上。通過規劃師下鄉服務,打通規劃實施的“最後一公里”,深入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從“藍圖”變為現實。

  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説,下一步,將以“一盤棋”思維統籌謀劃推進,以“精準化”舉措加快補齊短板,以“重長遠”追求實現整體提升,以“一股繩”合力提高工作成效,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朱旭楓 楊穎 許壯 謝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