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宜興市歷時兩年打造的“太湖西部生態緩衝區”,完成建設和驗收環節,進入移交沿湖鄉鎮管理階段。在該緩衝區內,總計33.8萬平方米的10個濕地串珠成鏈,築起太湖西岸綠色屏障,周圍水域的水在進入太湖前經濕地凈化,將為太湖今年達成“良好”湖泊的蝶變奠定堅實基礎。
江蘇15條主要入湖河道中有9條在宜興,70%上游水量經宜興進入太湖,這決定了宜興處於治太工作主戰場的地位。3年前,宜興&&“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建設規劃,探索太湖水生態修復新路徑。而“太湖西部生態緩衝區”的建設,是規劃關鍵一環。“太湖西岸曾有一些堆放藻泥的廢棄陳藻池,建設緩衝區就是為了修復生態‘包袱’,打造生態型凈化濕地。”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説,2022年,宜興市投資1.1億元,建設太湖西部區沿太湖水生態濕地群工程項目,在太湖大堤內側建設生態過渡地帶,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打造入湖水進入太湖前最後一道屏障。
如今,沿着太湖西岸環湖而行,雙橋港、林莊港、朱瀆港等地的濕地如生態珠鏈環繞湖岸,池塘清澈見底,“水下森林”茂密生長。在打造濕地過程中,每個濕地都經過內源清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三個階段,通過水系構建、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等措施改造,以新貌示人。建設以來,該工程總計清除藻泥約42萬立方米,處理污水約50萬立方米,種植水生植物約32.5萬平方米,構建起健康濕地生態系統。
生態“包袱”變身生態“濾芯”,解決了太湖邊陳藻池發臭的環境問題,還在控磷降氮方面發揮強大功能。“監測顯示,經濕地凈化後的入湖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局部甚至達Ⅱ類。”該工程負責人徐志浩説,濕地周邊入湖河道及其支浜的水在進入太湖前,會先進入泥處理系統,把“泥水交融”變成“泥水分離”,隨後經過水處理系統,最後匯入濕地進行深度凈化,逐級凈化達標後再進入太湖。
“宜興為入湖河道加上10個生態‘濾芯’,在流域前端減污增容,對於治理太湖具有顯著效果。”宜興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孫列鋒説,宜興今年治水成績斐然,9條主要入湖河流優Ⅱ斷面達到4個,同比增加3個,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成績。今年1—11月,太湖水質持續保持Ⅲ類,連續三個季度被評為“良好”湖泊,即將轉入全年“良好”湖泊新階段。丁蜀鎮、周鐵鎮等沿湖鄉鎮也在這些生態濕地潤澤下,享受到水質改善、文旅發展等方面紅利,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