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環科園的江蘇中農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與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共同研發的中國大閘蟹多模態模型發布。這一基於大模型技術的創新成果,可滿足養殖大戶、商超、消費者、政府部門等在河蟹養殖、河蟹産品經營、溯源監管、保險服務及金融服務方面的不同需求。

  今年上半年,中農科技利用當前先進的大模型技術,通過深度整合河蟹養殖知識文檔、物聯網等多維數據資源,經大量模型訓練和優化,推出河蟹養殖智能問答系統。該系統能夠處理長達數千詞的輸入,同時能在海量數據中快速找到最相關的信息,從而為用戶提供準確、及時的解答。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還具備知識不斷自主學習和方案持續優化的能力。中農科技通過與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對接,導入該校歷年關於河蟹養殖的習題、考卷和標準答案等,使系統進一步加深對河蟹養殖各種問題的理解,並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持續優化輸出內容,提高解答的準確性和專業性。今年下半年,在河蟹養殖智能問答系統的基礎上,中農科技又邀請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進一步豐富系統服務內涵,打造由河蟹産地識別系統、溶解氧預測模型、精準投喂模型、數據交易等功能組成的中國大閘蟹多模態模型。

  據中農科技負責人蔣永年介紹,中國大閘蟹多模態模型在賦能養殖戶,實現24小時內的溶解氧預測,結合物聯網技術以及養殖密度、營養需求、飼料成分等計算投喂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投喂時間、投喂次數,實現“慧養蟹”的基礎上,最大的亮點是打造了河蟹産地識別系統,科學佐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蟹,成為溯源監管的得力助手。根據南京農業大學唐靜等發表的論文《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背甲幾何形態的産地差異》,中農科技對江蘇陽澄湖、固城湖、興化、洪澤、高郵、宜興等地大閘蟹進行採樣研究,拍攝了幾十萬張數據圖片。通過提取螃蟹背甲的特徵地標點數,結合多模態大模型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可視化分析,不同産地的螃蟹識別準確率可達75%,尤其是在陽澄湖和非陽澄湖的二分類地址來源數據集合上,實現95%以上的分類精度。

  作為中國螃蟹養殖行業首個智能體,中國大閘蟹多模態模型的發布,對於促進河蟹養殖産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供精準的養殖建議和問題解答,系統有助於提高養殖效率和質量,推動産業升級。此外,隨着多模態模型的推廣和應用,螃蟹從養殖到收穫再到銷售全環節數據上鏈,確保了數據的公開、公正與可追溯性。眼下,中農科技正積極對接上海數據交易所,為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服務螃蟹養殖産業開展數字金融、普惠金融創新,促進數據要素市場與資本要素市場聯動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