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大閘蟹銷售季。近日,走進位於新建鎮的無錫市眾農通科技有限公司經銷點,工作人員正忙着包裝今年上市的特色品種——白玉蟹。該品種通體呈白玉色,由於蝦青素等營養物質不通過蟹殼吸收,直接匯聚到蟹黃和蟹肉中,所以口感獨特,深受消費者歡迎。白玉蟹的走紅,是新建鎮蟹農以創新提質謀發展的生動體現。近年來,該鎮蟹農憑藉差異化競爭路線和以質取勝的策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作為大閘蟹傳統養殖地,新建鎮螃蟹養殖産業起步早、發展快。近年來,當地蟹農依循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在科技的助力下,全力提升大閘蟹品質,走精品化路線。如今,該鎮擁有精品蟹養殖基地近1.5萬畝,畝均産出超150公斤,年産值達1.45億元,年出口量400噸,成功創建無錫地區首個“江蘇省大閘蟹出口示範基地”,大閘蟹已成新建農業的耀眼名片。

  然而,曾幾何時,新建鎮的蟹農也面臨着傳統高密度養殖帶來的品質參差不齊、市場價格低迷等困境。為擺脫困境,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新建鎮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蟹農大膽創新,引入低密度養殖與蝦蟹套養新模式。不過,新模式引入之初,螃蟹的存活率並沒有提高,反而因養殖密度降低導致産量下滑,蟹農收入也受到了影響。對此,大家並沒有氣餒,通過持續學習和反復實踐,最終確定了合理搭配養殖品種、優化投養密度、加強水質管理等養殖關鍵要素。據無錫市眾農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蔣傑介紹,當前,新建鎮螃蟹養殖,主要以低密度精品蟹為主,搭配青蝦、羅氏沼蝦套養,螃蟹投養密度為每畝800—900隻,上市時,精品蟹與普通蟹會形成價格差異,如三兩規格的精品母蟹售價可達每公斤320元,遠高於普通蟹的市場流通價,而套養還會帶來每畝約5000元的附加産值。

  養殖新模式不僅提升了螃蟹品質,為蟹農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還形成正向激勵,激發了大夥的熱情,推動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新建鎮蟹農在科技養殖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引入智慧養殖系統,對蟹塘進行全新改造,可遠程實時監測和控制溶氧、水溫、pH值等水環境數據。同時,與江蘇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引進智能投餌給藥作業船等先進農機,讓蟹塘實現智慧化管理。有了科技的加持,不僅蟹塘管理更輕鬆,螃蟹産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今年春季,無錫市眾農通科技有限公司還通過對接高校,成功引入新品種白玉蟹,採用精品蟹訂單式銷售模式,市場反響十分熱烈。蔣傑介紹,白玉蟹是由上海海洋大學吳旭幹教授團隊在2016年發現後進行成蟹養殖的,歷經多年研發後,於今年春季在多地進行規模化試養,新建是試點地區之一。“白玉蟹的口感、蟹黃飽滿度和鮮甜程度都優於普通大閘蟹,客戶反饋比較好,價格雖高,復購率卻不低。”蔣傑説。

  在先進養殖技術的加持下,新建大閘蟹實現了量質雙優,逐漸從傳統國內銷售拓展至海外市場。近日,位於該鎮的市生鋒生態河蟹養殖專業合作社內,工作人員正忙着進行螃蟹的捆綁、分揀和發貨工作。早在2016年,該合作社的螃蟹便通過宜興海關部門嚴格檢測,成功出口至泰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該合作社理事長儲生鋒稱,為了保證出口品質,合作社專門引進現代化的機器自動化分揀系統,精準檢測螃蟹重量、大小、活力等各項指標,只有符合標準的螃蟹才能走出新建。

  隨着螃蟹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新建鎮正規劃更加宏偉的藍圖。新建鎮副鎮長劉雲峰稱,下一步,他們將以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為契機,加快實施“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無錫市蝦蟹農業特色園、閘上村生態循環農業等項目,培育稻蟹特色産業品牌,推進大健康食品産業園項目落地,構建現代化農業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