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條件艱苦薪水很高,焊工屢進“最缺工”職業前十
船舶製造,急需更多年輕“鋼鐵裁縫”
12月9日,我國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氣液化裝置“NGUYA FLNG”輪順利離開長江江蘇段,前往舟山船廠碼頭進行後續舾裝作業;11月28日,在新揚子造船1號碼頭,隨着汽笛鳴響,第13艘LNG雙燃料7000TEU集裝箱船“ZIM Moonstone”輪解纜離開船廠碼頭……
當前,中國造船業進入新一輪周期性增長,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實現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江蘇的船舶出口規模位居全國首位。然而,機器轟鳴、焊花飛濺的背後,卻難掩隱憂——缺高水平電焊技術工人,尤其缺年輕人。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蔣志勇告訴記者,焊接工人被形象地稱為“鋼鐵裁縫”,工種儘管冷門但收入可觀,在近年來人社部發布的“最缺工”職業中,焊工屢次進入前十。
招人如大海撈針,焊工缺、好焊工更缺
從航空、造船、機械製造到土木工程,凡是有金屬的地方就需要焊接,焊接技術已經滲透到製造業各個領域。以一個造船企業為例,其六分之一以上工人都是電焊工。“船舶企業的焊接工需求量大,電焊技術為船舶質量和走向遠海提供了重要保證。”蔣志勇介紹,船舶建造類似搭積木,需要先將船體劃為不同的分段和單元進行模塊化建造,繼而搭載、總裝完成主船體建造。分段焊接尤為重要,焊得好不好、牢不牢直接影響到船舶的使用與安全。
“市場行情良好,明年企業訂單是16條船,按照産能至少需要配置焊工800人以上。不過,我們的船塢內現在只有500名電焊工,缺口300人。”鎮江一家小型船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招不滿高水平電焊技能人才,一方面會影響訂單的交付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還可能引發安全事故。焊工缺、好焊工更缺,想找到好焊工有時如同大海撈針。”
雖然智能化焊接技術已取得顯著突破,但由於行業特殊性,一方面,很多非標準件的焊接無法設置標準化流程,必須由人工“逐個擊破”;另一方面,隨着標準件的焊接被機器取代,對專業的電焊技能人才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船舶製造中,焊接工人的缺口尤其大,技術要求也高。”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瑞峰告訴記者。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張強勇的解釋很形象:“焊工面臨着各種各樣的焊接環境和焊接姿勢,有的時候需要仰着焊接,有些時候需要在狹窄的方寸之地甚至在航行的船上或鑽井&&上保持特定姿勢焊接,對體力、定力都是巨大挑戰。”
一名焊接技術專業畢業生工作一年後的月薪普遍能超過1萬元,收入隨着工作年限的增長還會穩步提升,十分可觀。“就業率甚至能達到98%以上,但目前學生從事焊接工作的意願較低,招生存在一定缺口。”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船舶與智能製造學院副院長杜訓柏透露,這一行極其勞累和辛苦,甚至會有職業傷害,特別是很多企業工作地點較偏僻,生活不方便,因此年輕人似乎並不喜歡這個職業。該校大三學生王松這樣形容焊接的工作環境:“焊接現場,上千度的鐵水、火花四濺,在焊接過程中不能開空調和電風扇,工人必須穿着防護服和面罩。夏天,我們的衣服幾乎沒幹過;到了冬天,即使防護服裏穿的是薄薄的單衣,也會滿頭大汗。大家都知道,焊接作業的工作環境差、工作辛苦。”
此外,對一名焊接工人來説,職業的黃金期時間並不長。在人才培養階段,成為一名合格的焊接技術工人往往需要3到5年,而且訓練艱苦。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後,由於對視力和體力要求較高,很多成熟的焊接工工作10多年後,隨着年齡的增大水平也會有所下滑,這也加劇了焊接人才短缺的情況。
在李瑞峰看來,彌補焊接産業工人的缺口,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繼續加強高水平産業技術工人的培養,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與待遇,並在職稱方面對他們有所傾斜,突破人才成長的天花板,提高行業社會認可度;另一方面,要根據實際需求提升智能焊接水平,讓更多的機器人“工友”走上焊接崗位。
技術要求高,期待突破人才成長天花板
船舶製造業對焊接的技術要求極高,以浮式液化天然氣處理&&(FLNG)為例,任何一點微小的漏點都可能導致天然氣爆炸,在焊接過程中,不能有一絲停頓,焊工需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精準的操作。這一類焊工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培訓,淘汰率非常高。焊工需要通過專業的考試認證後才能持證上崗。正因為如此,FLNG堪稱船舶海工行業“皇冠上的新明珠”。
為了培養出更多“限量版”電焊人才,適應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更好應對人才短缺的形勢,有關部門與企業、職業院校協同發力,助力高水平焊接技術工人的培養。
近日,由省工信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人社廳等多個部門聯合舉辦的第九屆“江蘇海院杯”船舶行業電焊工技能大賽決賽在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蔣志勇告訴記者,把比賽放在職業院校進行,是為了讓更多的職業人才了解這個比賽,引起同學們對焊接這門技藝的興趣,同時鼓勵更多企業走進高校,促進産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他透露,每年比賽階段,也正是企業挖掘焊接技術工人“好苗子”的時候,很多優秀畢業生甚至會在比賽現場直接被企業簽走。
怎樣才算高水平焊接?記者通過比賽現場展示的優秀選手作品得以窺見一二。“別看這些作品外觀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其實大有門道。我們的比賽項目選取的就是造船企業中常見的焊接案例,完全模擬生産實際。”比賽裁判長、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江蘇省電力建設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一級技能專家蔣國頌告訴記者。他拿起一件將圓管焊接在平板上的作品介紹,這模擬的是輪船檢修時出現破洞的情況,考慮到船舶情況,要求單面焊接雙面成型,且接觸面平整美觀。“為了更真實地模擬船舶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我們在比賽中還設置了一些障礙,需要參賽選手以特定的姿勢焊接。”
除了焊接的外表要“漂亮”,內部質量結構更關鍵。為此,評委們需要給焊接處“照X光”進行探傷,檢查焊接處是否有氣泡或者裂紋。“如果剛剛焊接好的器件存在裂紋,在投入複雜環境使用後,裂紋可能會增大,影響産品質量和使用壽命。一般情況下,電焊焊縫位置的強度,甚至要高於板材的強度。”蔣國頌説。
“焊接技藝的提升沒有捷徑。除了優秀技法的傳承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是一個最重要的過程。”張強勇説,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焊接工作除了有師傅教授焊接技藝外,剩下的就是要多練、多實踐,熟能生巧。最重要的,還要能吃苦。
“電焊注重角度、精度、力度、速度。焊接的過程,講究眼到、手到、心到。”比賽企業組一等獎獲獎選手、來自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任鄒告訴記者,“處理好每一步工序,最終就是勝利。”
“我們明顯感覺到,現在企業對焊接技能人才要求在不斷提高,且隨着焊接材料的增多、場景的變化,更有專業性和對口性。”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焊接中心主任丁立南告訴記者,學校現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工匠技藝。不僅如此,針對對焊接技術要求更高的LNG船項目,學校和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現場工程師班。學生在二年級通過選拔後,由校企聯合授課,並在大三進入企業實習。
多管齊下,培育更多“機器人工友”
除了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外,更多的機器人焊接師傅也正在鍛造中。在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眾多高校的實驗室和中試車間內,一個個科研團隊正助力讓更多先進焊接技術走向生産線。
在位於南京的長三角智能製造與裝備創新港車間裏,藍色的焊花飛濺,增材工作正在進行,這裡的“工作人員”卻是機器人。南京理工大學智能焊接與高效增材製造技術中心副主任章曉勇告訴記者,此前,南京理工大學已經為國內頭部造船企業提供了一條完整的110米船用組立件智能焊接生産線,8小時可完成600—800米的焊縫産量,相當於21名焊接工人8小時的工作量。
為了讓機器人更好地模仿學習,章曉勇團隊通過多傳感器收集經驗豐富的焊接師傅腦電信號、眼動信號、手部動作信號等,豐富機器人學習的數據庫,讓增材/焊接機器人可以更好地掌握方法與技巧,同時在生産線配備專門針對超大型高性能結構的分層數字孿生演算中心,賦予智能增材機器人更聰明的大腦,讓其能夠在更複雜的環境下完成增材工作。
不需要再進行定位點定位和示範校驗、編程,工人帶着機器人沿着焊接路徑走一遍後,機器人即可記住路徑、調整電弧,進行焊接工作。針對大型焊接機器人無法在狹小空間內工作的難題,江蘇科技大學科研團隊正在與企業聯合研發更輕便的小型免示教機器人。
“在企業推廣智能焊接時,我們發現,很多技術工人不懂如何使用機器人,甚至覺得與其繁瑣地操作,不如自己直接焊接來得快。考慮到工廠的成本和産業工人使用的問題,我們將機器人簡單化,讓技術工人學會使用簡單的機器人和智能焊槍。”李瑞峰&&。隨着我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新材料、新結構層出不窮,對電焊工的創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李瑞峰認為,未來的電焊技能人才除具有基本的操作技能外,也要懂編程、會解決機器人可能遇到的問題,善於獨立思考,加強終身學習,能夠解決在生産中遇到的問題,增強創新意識,勇於接受新的挑戰。(葉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