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暖“新”八舉措推動城市欣欣向榮——
“到了昆山,都是一家人”
早上打網約車、中午點外賣、下午寄快遞、周末請家政保潔……不知不覺中,以網約車司機、外賣員、快遞員為代表的新市民勞動者群體與社會運作、生活服務緊密相連。他們穿行於工廠車間、街頭巷尾,構成繁華都市的別樣風景。
昆山,以外向型經濟著稱的“縣域之冠”,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精神向來是這座城市的發展底色。在超300萬新老昆山人中,存在大量新市民勞動者群體。面對這一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如何讓新市民“流入又融入、安心又安家”?昆山正以城市之名,向新市民勞動者源源不斷傳遞着城市溫度、城市責任和城市擔當。
“120平方米”:為落腳“第一站”添底氣
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如何快速融入並找到歸屬感?從甘肅省正寧縣首次到昆山的鄧亮亮,對此很有“發言權”。
“昆山用工機會多,就想到人力資源市場找份工作。但之前沒找到合適的,我就和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加了微信。”鄧亮亮説,自己“人生地不熟”,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不僅幫助解決食宿問題,還推薦他到淳華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工作,“在這裡生活有底氣了”!
幫助鄧亮亮順利就業的,是昆山人力資源市場勞動者服務中心就業顧問袁振威。他對這個不到20歲的小夥印象深刻,“一個人在外闖蕩,肯定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這些年輕人能在昆山找到工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初來乍到的求職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正是昆山設立勞動者服務中心的初衷。
步入位於嶗山路9號的服務中心,只見求職者們或與展&招聘企業進行交流,或在窗口與工作人員溝通諮詢。放眼望去,約120平方米的大廳敞亮整潔、區域劃分明確,穩穩托舉求職者的“就業夢”。
求職旺季時,中心窗口前來尋求幫助的人絡繹不絕。他們的服務不只停留在窗口,有時還會在深夜前往高鐵站接求職者到賓館入住,甚至還會騰出家中空房間給求職者留宿,為的就是讓他們更有餘力尋找工作。
服務對接新市民勞動者,就業顧問不捨晝夜、不分寒暑。除了求職招聘,他們還會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諮詢、困難幫扶、創業諮詢、權益維護等服務。“只要有困難,我們都會想辦法幫他們解決,讓他們盡快融入昆山。”袁振威説。
為滿足多元化就業需求,昆山在全省率先啟用“人人幫”零工市場線上&&。區別於傳統勞動力市場,零工市場提供臨時性、階段性就業的用工崗位,全天候、不打烊的線上服務讓就業更加靈活,目前“人人幫”&&已累計服務超1.5萬人次。
新市民勞動者就像人的“毛細血管”,他們立體、鮮活,在忙於生計的同時,也成為推動城市運作的小小齒輪,豐盈着城市的骨架和血肉。小小勞動者服務中心,主動擁抱這些在“雲端”、在路上的新市民勞動者,助力初來乍到的他們邁出一小步,這座城市的發展格局就邁出一大步。
“20℃”:讓暖心陣地“如沐春風”
這幾天,昆山最低氣溫直逼0℃。昆山市千燈鎮淞南社區暖“新”驛站室溫達到20℃——同樣溫暖如春的,還有“小哥”們的內心。
“最近降溫,風又很大,我會在送外賣的空當,到這裡給手機、電動車一起充個電,順便‘蹭個網’、歇個腳,感受到這裡的滿滿關愛!”叮咚買菜配送員張剛負責社區周邊的配送工作,11月中旬社區暖“新”驛站啟用後,他隔三差五就會來這裡“報個到”,和同行夥伴“嘮個嗑”。
走進淞南社區暖“新”驛站,空間不大卻“五臟俱全”:充電樁、直飲水、無線網、圖書角、醫療包等便利設施應有盡有。驛站負責人史彧告訴記者,這些功能設施都是根據新就業群體的高頻使用場景佈置的,很受大家歡迎。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這是王計兵在《趕時間的人:一個外賣員的詩》中的詩句。今年55歲的他來昆山已22年,與妻子一起經營小賣部,同時送外賣。因為寫了4000多首詩,被央視報道,成為聞名全國的“外賣詩人”。
在昆山,除了“一站和下一站”,還有覆蓋全市的暖“新”驛站。2022年起,昆山就在全市布局建設暖“新”驛站,為新市民勞動者提供飲食飲水、納涼取暖、歇腳充電、學習交流等多種暖心服務,如今在社區、樓宇、商圈等區域隨處可見。
昆山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施建峰&&,“通過‘社區+驛站’‘物業+驛站’‘商鋪+驛站’等聯建共建模式,最大程度發揮‘一站多能’作用,有助於調動新市民勞動者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共同探索基層治理聯動協同機制。”
為奔波在外的新市民勞動者提供一個溫暖休憩的港灣,是“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如今在昆山,外賣員不僅有暖“新”驛站,還有“定點醫院”“定點食堂”。以定點醫院為例,網約車司機、外賣員、快遞員等“昆小哥”群體可以到昆山市第三人民醫院享受免費體檢、預約就診和急救技能培訓等服務。
“之前我就體驗了免費的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覺很貼心!”美團外賣城北站副站長張保青點讚,這裡不僅是免費體檢,還為急危重症的“昆小哥”開通就醫綠色通道、設立專用病房等。
“8項舉措”:“他鄉勝似故鄉”
一座城市給予的歸屬感,不僅在食宿這樣的基本需求上,更在於關注他們身心健康、急難救助和權益保障,這也體現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關懷和發展胸懷。
12月5日9時04分,來自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李明、沈花(均為化名)一家三口從昆山南站踏上返鄉高鐵。此前幾天,他們為節約房租、省下治病費用,帶着先天兔唇的嬰兒搭帳篷住在陸家鎮杏花南苑附近的公園。
“溝通過程中,得知他們想要回老家,我們為他們辦妥乘車憑證,第二天一早把他們送上了高鐵。”昆山市救助管理站辦公室主任歸建英説,不管他們是否在昆山落腳,只要到了這裡,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昆山並不滿足於單純的救助,更追求從“輸血”向“造血”轉變。針對新市民存在的技能和個人素養提升的需求點,經調研後,昆山開辦包括咖啡師技能培訓、羽毛球、街舞等課程在內的青年夜校,拓展新市民勞動者職業發展渠道,吸引一大批“受眾”追捧。
同時,面對“雙職工”家庭寒暑假子女照護難的堵點,組建伴學服務團隊,開設課業輔導、非遺手工藝製作、心理團輔、城市研學等多種類型課程,多數課程一經開放就被“一搶而空”。僅今年暑假,就有超1100名志願者教師,走進社區、企業為新市民勞動者開啟暑托班送教服務。
新市民“進得來、留得住”,還要“發展好”。12月8日,周末晚10時許,面向新市民勞動者的所需所盼,昆山推出“昆城暖‘新’八項舉措”,努力打造一個讓新市民勞動者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城市。
比如,建設100家昆城暖“新”驛站、30個家門口暖“新”就業服務站、1000套暖“新”居所,實施健康護航暖“新”計劃、法律護航暖“新”計劃、急難護航暖“新”計劃……在求職住宿、關心下一代、慈善救助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規劃。
昆山市相關負責同志&&,“到了昆山,都是一家人!近段時間,我們廣泛聽取群眾呼聲和反饋,在既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和更新,既是‘向內求’,對城市管理、民生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又是‘向外修’,將民意民智集中、系統化呈現,讓服務跟人走,為的就是讓城市更有序、更宜居,讓新市民勞動者更安心、更幸福。”
14年前,2010年10月,昆山以“銳意創新、賦予外來人口享受城市基本服務的權利”榮獲“聯合國人居獎”,成為全球6個、中國唯一的獲獎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的評語是,“昆山確保外來人口除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外,還充分享受退休、醫療和其他社會保障體系,並與當地人口擁有同樣的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
如今,每一個努力奔跑的新市民勞動者,都在成為這座城市的“主人”。昆山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應每一個踏進這片土地的人的期待和夢想。(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