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盱眙,艾草的芬芳瀰漫在空氣中,這一不起眼的植物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希望。“艾草全身都是寶!如今人們養生意識日益增強,艾絨、艾條等艾草製品在市場上備受青睞,用途廣泛、銷路暢通、前景廣闊。”近日,盱眙縣桂五鎮眾城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義安介紹説。在“農業增效、農民創收、農村添活力”的目標指引下,桂五鎮積極探索群眾增收新路徑,引入艾草種植與深加工技術。如今,60余名村民每月增收20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盱眙縣聚焦鄉村振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火車頭”作用,以産業振興為着力點,以龍蝦産業為龍頭,大力實施“盱振興·一村一品”黨建賦能計劃,讓鄉村振興激發“源動力”、跑出“加速度”。在官灘鎮,黨委牽頭制定“1+9”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計劃,各村試點組建強村公司實體,採用“政府+村集體+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邁上新&階。旗下江蘇淮光農業公司首批6000余斤蠶繭一經上市便銷售一空,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4萬餘元。
盱眙縣以黨建賦能村級集體經濟“雙攻堅”,制定黨建賦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十條”,對全縣154個村(社區)分類定位評價、分類發展管理,做響馬壩西瓜、陡山黃桃、穆店果蔬等特色産業。如今,縣域內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50萬元,其中54個村集體收入超百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鄉村産業振興之路越走越實。
在全力發展鄉村特色産業的過程中,盱眙縣以盤活閒置資源、整合可用資源為突破口,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上級黨組織牽頭,各村(社區)黨支部充分挖掘生態、農業、文化等資源潛力,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圍繞特色産業因地制宜謀發展,累計興辦閒置資源發包、土地綜合整治等興村富民項目69個,重點培育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淮河鎮桃花島原為雜草叢生、遍地泥潭的小佐灘,經沿河村綜合治理與土地承包後,搖身一變成為集綠色農耕、休閒娛樂、實景閱讀等活動於一體的綜合度假區。以文旅帶來的優秀口碑與人氣流量,推動周邊地區農産品銷售,讓荒蕪之島煥發勃勃生機。桂五鎮在芍藥種植的基礎上,瞄準芍藥花海的美麗風光,整合民防公園、“我們的黨代表”紀念館等紅色景點,打造“紅+綠”旅游線路,講活講好紅色故事,推進鄉村文旅融合,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為山水名城,盱眙縣在鄉村振興中始終堅定踐行“兩山”理論發展路線。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動綠色資源釋放黃金效益,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河橋鎮依託河湖等自然水體,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優先發展靠水吃水的適應性産業。其特産“黑色珍珠”——芡實,水面種植面積達到1500余畝,在帶來540萬元經濟效益的同時,持續凈化改善水體環境,走出一條“人水和諧”的發展之路。黃花塘鎮通過引入碧根果種植,實現“荒山蓋綠被,裸地挂金果”,既鼓起了群眾錢袋子,又扮靚了生態新顏色。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先行。未來,盱眙縣將立足鄉村資源開發與保護,進一步探索鄉村産業提檔升級新路徑,以特色産業助力強村富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吳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