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泗陽縣深化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充分發揮財政金融支農作用,創新財政支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新路徑。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大力發展共享經濟,讓農民和村集體共同致富、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共享菜園成為社區治理新助力

  擁有一塊菜地,每個季節都能吃上新鮮、無公害的蔬菜,是不少居民的共同願望,對於新型農村集中居住區的農民更是如此。為了解決農民種植蔬菜需求,泗陽縣積極探索農村綜合性改革新路徑,可以進行全託管和半託管形式的“共享菜園”悄然興起。李口鎮李莊村整合村部周邊閒置土地約30畝,推行公益性與社會化兩種模式。一半土地供村民認領並種植,一半通過社會化服務進行代種、代管、代收、代送。農戶認領的地塊畝均租金達1000元,社會化管理的地塊畝均租金可達2000元。新袁鎮學府豪庭小區內部約20畝荒廢土地,建設共享菜園後,可滿足近200戶農民的種菜需求。通過試驗示範,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在全縣推廣。目前,泗陽全縣王集、城廂等7個鄉鎮以及武集、白水等23個村居都建設了共享菜園。“共享菜園”不僅是一種促進鄉村發展的新模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為居民生活增加了更多的樂趣,滿足人民對於自然生活的嚮往。一方面盤活了城郊鄉村不適用於發展傳統農業而閒置的土地,解決了農民種植蔬菜的需求、降低了生活成本,極大地帶動了村居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構建了新型的睦鄰友好、改善了幹群關係,同時也加強了鄉村綜合治理能力,美化了鄉村環境。

  發展庭院經濟打造聯農帶農新亮點

  庭院經濟是農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邊場域為空間範圍、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生産經營、為自家和社會提供農業土特産和有關服務的經濟發展模式。社區治理的基礎和目標是帶動集體增收、帶動農民致富,泗陽縣積極探索庭院經濟項目發展,通過“庭院+特色種植”“庭院+特色養殖”“庭院+非遺手工”“庭院+旅居休閒”“庭院+網紅電商”“庭院+親子樂園”等6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同時依託“泗陽鮮桃”“泗陽白酥梨”“八集小花生”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和“非遺桃雕”“成子湖旅游度假區”“百年梨園”等知名品牌,通過與農戶協商一致,採取大戶+農戶+村居的模式,按照村統一規劃,集約利用村民院內院外、家前屋後、村莊內外零散土地,發展各類庭院經濟。在增加農戶收入,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的同時,極大提升零散土地利用效率,同時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目前已開展庭院經濟項目36個,帶動農民群眾1080戶,累計增加村集體收入288萬元,增加農民收入1000萬元。

  如今,“共享菜園”和“庭院經濟”猶如盛開的繁花在泗陽大地綻放,農村家家戶戶的小庭院、村居一塊塊的小菜園正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進鄉村振興,助力和美鄉村建設的新引擎。(胡高瞻 單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