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泗陽縣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在結合第三輪、第四輪農村改革基礎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實現了單向治理向系統治理的轉變,單一服務向共建共治轉變,初步形成新型農村社區生産、生活、生態三個方面協調發展的治理體系,其中“農事綜合服務中心”“社會治理工作站”“共享經濟”等創新做法得到上級肯定和推廣,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改革過程中,泗陽縣充分發揮財政金融支農作用,創新財政支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新路徑,以農業農村和財政部門聯合牽頭,強化財政和各類要素保障,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拓寬資金籌措渠道,確保財政投入與改革試點試驗任務相適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鄉村治理。通過建立健全的項目評審和績效評價體系,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跟蹤,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防止資金浪費和挪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農事綜合服務中心,助力鄉村産業振興

  近年來,特別是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請工難、用工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對機械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現在農業勞動力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青壯年勞動力相對比較短缺,如果按照過去的勞動方式、勞動強度,糧食生産面臨比較大的挑戰。為激發農事活力,在李口鎮凌孟村試點建設集糧食種植耕作、播種插秧、植保施肥、烘乾、倉儲、加工等功能於一體的農事綜合服務中心,佔地16畝,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依託農事綜合服務中心這一載體,解決“有機無田耕、有田無機用”的供需矛盾,破解種植戶的操心難題,有效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對接普通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生産主體,為他們提供全鏈條社會化服務,促進機具共享、互利共贏,也更大限度提高機具的利用效率,減少降低生産成本。

  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提供多元文化生活

  為滿足群眾多元文化産品的需求,在城廂街道小圩社區復建古桃源縣的最高學府——淮濱書院,來統籌集聚文化資源,引入社會化市場化管理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質量推進文化進社區工作。淮濱書院有300余平方米,集閱讀、展覽、培訓、文創、茶飲、演出等文化活動功能於一體。書院內共藏書近千冊,可以在全縣“通借通還”;書院設置桃源故城歷史文化展示區,展示桃源縣的變遷歷史;書院設置國學講堂、書畫課堂等培訓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書院設置手工文創、書畫創作、演齣戲&等休閒互動空間,吸引群眾參與。同時,依託淮濱書院為活動載體,廣泛靈活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培養群眾身邊的文化隊伍。目前,小圩文化藝術團在各社區已演出66場次,覆蓋群眾7000餘人,其中在小圩社區專場演出6場,14個自創節目中,小品《脫貧了》《婆婆媽媽》、淮海小戲《見面禮》、歌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節目受到了社區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共享經濟發展模式,提升經濟改善環境

  現階段,在新型農村集中居住區的群眾中,普遍存在土地情結以及降低生活成本的需求。鋻於此,泗陽縣積極探索建設“共享菜園”模式,在李口鎮李莊村整合村部周邊閒置土地約30畝,推行公益性與社會化兩種模式。一半土地供村民認領並種植,一半通過社會化服務進行代種、代管、代收、代送。農戶認領的地塊畝均租金近1000元,社會化管理的地塊畝均租金可達2000元。新袁鎮學府豪庭小區內部約20畝荒廢土地,建設共享菜園後,可滿足近200戶農民的種菜需求。通過試驗示範,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並在全縣推廣,目前,全縣7個鄉鎮20個村居都建設了共享菜園。同時,通過“庭院+特色種植”“庭院+特色養殖”“庭院+非遺手工”“庭院+旅居休閒”“庭院+網紅電商”“庭院+親子樂園”等6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依託“泗陽鮮桃”“泗陽白酥梨”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和“非遺桃雕”“百年梨園”等知名品牌,通過與農戶協商一致,採取大戶+農戶+村居的模式,按照村統一規劃,集約利用村民院內院外、家前屋後、村莊內外零散土地,發展各類庭院經濟。“共享菜園”和“庭院經濟”的建立,一方面有效盤活閒置土地,解決了農民的生産生活需求,增加了農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加強了鄉村綜合治理能力,實現鄉村生態環境大幅提升。(任春明 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