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5日電 題:體育場館“老先進”的“孩子經”
新華社記者王恒志、鄧華寧
每天放學後,10歲的汪思遠都會來到江蘇省五台山體育中心參加游泳訓練。説到訓練,小朋友覺得有點苦,但又特別開心。加入游泳隊兩年來,他還參加了幾次比賽,“最好只拿過接力第二名,下次想更進一步”。
如今,像汪思遠這樣每週都來五台山體育中心訓練的孩子有很多,今年以來,該體育中心開展青少年低收費培訓約10萬人次,項目也豐富多彩,包括游泳、網球、羽毛球、體適能等等。五台山體育中心主任張晃新説,依託場館、教練資源,中心近年來積極探索體育中心如何參與青少年體育事業,走出一條體教融合的新路徑。
與五台山體育中心一路之隔,是南京市拉薩路小學。身處市中心老城區,這所小學面臨體育場地不足的問題。張晃新説,孩子們的上課時間,恰好是體育場館相對空閒的時間段,校外體育課就成了雙贏選擇。如今,雙方在二、三年級開設網球課;四年級開設羽毛球課;五年級開設游泳課;六年級開設足球課,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年級的校外體育課程體系。
有了校外體育課的成功經驗,五台山體育中心進一步探索打造“體育場館+學校”體教結合工作樣板。校本課程、陽光體育課堂、學校運動會、學生社團及體育俱樂部、青少年體育賽事、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打造、青少年體質監測與體育運動水平評測……五台山體育中心“體育場館+學校”模式的“清單”越來越長,合作的學校也多了起來。不少孩子由此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項目,從“上體育課”變成了“上興趣班”。
張晃新認為,五台山體育中心的優勢在於全面,並始終把公益惠民放在第一位,青少年培訓也是如此。
“我們有一支含運動處方師、運動康復師、體能訓練師等在內的專業隊伍,近年來結合青少年生理特點,構建了以健康風險排查、運動處方開具、體適能運動指導和健康飲食建議、階段性運動效果評估為閉環的服務路徑。通過階段性循環和調整,達到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目標。”張晃新説。
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不止要科學鍛煉。五台山體育中心一方面依託中國男籃職業聯賽(CBA)、中國足球協會甲級聯賽等職業聯賽的主場賽事,邀請職業運動員與青少年互動,讓校園足球隊在中場休息時進行對抗表演賽;一方面聯合社會體育組織舉辦各類青少年特色賽事,給孩子們挑戰自我、感受體育精神的機會。
作為2023年全國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已經建成開放71年的五台山體育中心始終緊跟時代發展,探索助力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新路。
張晃新説:“體育讓生活更美好,我們希望能利用自身資源助力體教融合,讓孩子們都能掌握一兩項體育技能,養成終身運動的良好習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