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正是水産養殖戶豐收的季節,走進淮安市清江浦區和平鎮唐橋村的漁業養殖基地,一個個魚池依次排開,陽光灑在水面上折射出粼粼波光,大小各異的青魚、草魚、鰱魚等淡水魚在池中怡然暢游。魚塘旁的飼料投料機定時開啟,隨着魚塘水花翻涌,成群的魚兒正在爭相覓食,濺起片片水花。

  “現在正是魚塘起魚的時候,每天捕撈上來的魚都被淮安本地水産市場訂購一空,品嘗過的顧客反饋很好。11月份以來,每天出魚量都在1萬斤左右。”養殖戶唐維堯笑着説。

  今年是唐維堯養魚的第6個年頭,因為源引二河水養殖,優質的水資源為淡水魚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現在承包水面有130畝,主要養殖四大家魚等淡水魚,一年能産40余萬斤魚。因為水質很好,魚塘養殖出來的魚沒有土腥味且味道鮮美,上市以來市場口碑一直非常好。”唐維堯説。

  “氣溫太高、氣壓太低等都會影響魚的生長,所以常言道‘養魚靠天吃飯’。”為了改變傳統“靠天吃飯”的歷史,基地除了引用優質的水源,還配備自動投餌系統和增氧裝置,根據魚群生長階段進行精確投喂、自動調節溶氧環境,不僅提高了魚的生長速度,還能減少餌料浪費,降低生産成本,預計今年産值可達200余萬元。

  位於和平鎮范莊村的螃蟹養殖塘口同樣喜獲豐收,養殖戶楊東成正撐船在水面捕撈螃蟹,一隻隻身體強健的大閘蟹從地籠裏被倒出來,個個色澤鮮亮,膏肥黃滿。楊東成介紹,螃蟹養殖已經有10多年了,目前經營的養殖池總面積將近130畝,畝産達350多斤,養殖基地水源均來自於二河,優質水源環境中長出的螃蟹口感鮮嫩、膏黃豐滿,很受消費者青睞。

  “好蟹不怕晚,膏滿肉甜時”。“立冬以後,也是一年當中蟹黃最肥的季節。目前塘裏的公蟹基本上能達到4兩以上,母蟹3兩半左右。”楊東成一邊説,一邊將剛撈上來的螃蟹進行精挑細選、保質保量上市。

  “螃蟹好不好,主要功夫在養水草上,天天要去打理,越是盛夏,打理越勤,水草長得好,不但螃蟹的動物蛋白和維生素食料豐富,而且能夠起到降溫避暑的作用。”楊東成介紹,豐茂的水草為螃蟹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既能遮陽納涼,又能助力螃蟹順利蛻殼養膘,提升螃蟹品質。

  “主要銷路一部分是網上蟹卡、禮盒訂單,還有一些線下批發、零售。”楊東成説,這些年,通過養殖技術的不斷優化升級,農場的效益也逐年走高,實現年産螃蟹4.5萬斤,銷售收入超120萬元。

  和平鎮是主城區的“濱水福地”,具有水質良好的天然資源和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為可持續綠色健康養殖提供了最優條件。和平鎮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田金鑫&&,將在順河洞1855畝生態種植示範區、二河沿岸3000畝連片池塘持續推進實施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項目,提高水産單産産量的同時還可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全面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美。(沈成耀 陳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