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裝機容量超440萬千瓦,今年綠電上網電量已超80億千瓦時;三峽電能共享儲能電站全容量並網;雙南變匯集風光儲+工業用戶要素,具備開展綠電溯源優越條件;優嘉、泰禾正在建設綠電專線……眼下,在江蘇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零碳産業園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重點着眼於園區的低碳改造,最終落腳於高品質的‘零碳生態’。”如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沿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健介紹,今年以來,該區緊抓全省首批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園建設的有利契機,對照《南通市(近)零碳試點建設實施方案》,積極推進能源供給零碳化、産業發展綠色化、減污降碳協同化、運營管理數智化四項行動,致力為南通(近)零碳園區建設積累有效經驗。

“風光+儲”構建綠色能源供應體系
零碳産業園基於新型電力系統、綠色工業集群、零碳數字操作系統,能夠將綠色能源的生産和消費有機結合起來。通俗來説,就是讓零碳能源供應貫穿整個園區的開發運營,並從生産、交通、生活等方面強化節能減排,優化産業生産方式,通過零碳操作系統促進能源資源高效配置和精細化管理,實現園區碳排放與吸收自我平衡。
初冬時節,驅車行駛在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風光大道上,沿途可見一架架風機迎風轉動,一排排光伏板列隊“捕光”。截至目前,園區已落戶風力發電企業14家,裝機容量400萬千瓦;擁有集中式光伏項目3個,裝機容量41.5萬千瓦。

堅持風光一體化布局,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近年來,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先後建成全國首個潮間帶風電試驗場、亞洲首個柔性直流海上風電場、全省首個共享式儲能電站。目前,重力儲能項目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預計年底並網;凌洋農場315兆瓦漁光互補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中。
綠色能源打底,儲能作為補充,加上園區內的雙南220千伏變電站匯集了風電、光伏、儲能、工業用戶等源網荷儲各側要素,具備打造綠電專變、綠電專線條件,為園區構建以綠電為電源的供電體系奠定了基礎。“雙南變已接入風電52.4萬千瓦,通威漁光10萬千瓦,儲能方麵包括豐儲以及在建的重力儲能,主供沿海經濟開發區所有工業用戶。”國網如東縣供電公司發展建設中心副主任周燠介紹,風電、光伏産生的綠色能源進入雙南變後,可實現就近、就地消納。
攀高向“新”推動生産生活綠色化
走進國家級綠色工廠——江蘇優嘉植物保護有限公司視頻監控中心,只見巨大的顯示屏上實時更新着各項生産、環保監測數據。
近年來,優嘉在工藝裝備、節能降耗、循環利用等方面持續提標升級,引進了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裝置與離心式空氣壓縮機,每年可綜合節約能耗14000噸標煤;引入循環水凈化系統,年循環水量可達5億噸;使用綠電佔比達60%至80%,使用量累計達1億千瓦時,折算成碳減排量超過8000萬千克。
優嘉打造全鏈條清潔生産的做法僅僅是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推動生産方式綠色化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發展,園區現已形成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新材料産業和以風電新能源為主體的新能源産業集群。”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玉來介紹,該區在做大新能源與新型儲能産業的同時,更專注於推動傳統精細化工向現代精細化工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從産品設計、原材料採購、生産製造到産品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實施綠色管理,建設綠色工廠。
基於園區企業逐“綠”向“新”的需要,沿海經濟開發區從生産端、生活端、生態端提出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具體措施。在生産端,建設環保靜脈産業園,推動項目間、企業間、産業間物料閉路循環;在生活端,加快新能源的共建共享;在生態端,統籌平衡污染物指標,建立排污許可和碳排放管理系統。

數智賦能園區智慧化“零碳”管理
近日,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召開零碳産業園方案發布會,現場與遠景集團簽訂戰略框架合作協議,與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簽訂認證機構合作項目,正式啟動零碳産業園項目建設。
“我們將攜手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共同打造零碳産業園,建設零碳數字化操作系統,搭建遠景方舟能碳管理平台。”遠景能源有限公司客戶總經理鄭毅介紹,遠景方舟能碳數智管理平台能夠實時跟蹤和核算園區內生産産品的能耗和碳排放,並形成海外市場認可的産品“零碳綠碼”,幫助企業提升出口競爭力。

“除了建立碳排放可視化、數字化平台,開展碳足跡管理和碳排放核查外,我們還將加快開發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應用場景,並利用園區可用屋頂光伏,打造分佈式光伏及光儲充一體化應用場景。”李健&&,園區還將加大與供電公司的合作,協力用好“綠色智聯”管服平台,構建綠電可物理溯源的供電格局,壓降園區電力碳排放因子。
根據方案列出的工作目標,今年年底,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將完成能碳管理服務平台的基礎功能搭建,通過核心企業與一批示範場景的接入完成先行示範區的全面運營管理數智化,之後再利用2至3年時間,完成園區生活、生産的全要素數據接入與平台功能優化升級,實現園區和企業能碳管理能力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徐書影 陳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