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街兩個月超百萬人次游客打卡浦口火車站——
把經典課文帶進現實 把火熱人氣注入街區
朱自清像
改造後的“浦口火車站街區”。(南京揚子江開發置業有限公司供圖)
10月11日,南京“浦口火車站街區”煥新啟幕,作為朱自清名作《背影》的故事發生地,改造後的新街區處處可見“背影”元素。百年老車站如今成了文化新地標,開街兩個月來,已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火爆程度甚至吸引央視前來拍攝。現象背後,“文化IP”的選擇思路與打造路徑,或可為同類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合理開發提供借鑒。
《背影》元素,這裡隨處可見
走進“浦口火車站街區”,朱自清和《背影》的元素無處不在,成為吸引游客來到這裡的最大看點。“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背影”“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景區入口處“背影咖啡館”門前的文化墻上,寫滿了《背影》中的語句。
在“背影咖啡館”,游客可以買到和《背影》相關的文創産品。街區小廣場上,由雕塑家陳建華創作的朱自清雕塑是游客們不會錯過的“打卡點”:面容清癯的朱自清身穿長衫,裹着圍巾,左手提行李箱,右手捧着橘子。朱自清的孫子朱小濤撰寫的雕塑銘文,向人們講述着《背影》蘊含的親情。
《背影》從上世紀30年代就被選入課本,成為萬千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散文名篇。“浦口火車站街區”特地打造了一面“《背影》課本墻”,陳列着從上世紀30年代到2017年不同年代收錄《背影》的語文課本,吸引着不同年齡的游客在這裡拍照留影。
“這面墻的背景被設計成綠皮火車車廂,就好像當年朱自清乘坐的那趟車,年代感十足。”《背影》課本墻前,來自蘇州的游客鄭先生説,一家人來南京旅游,他特地安排了一趟“《背影》之旅”:循着100多年前朱自清的足跡,從中山碼頭坐船過江來到浦口火車站街區。
打造文化IP,需有情緒共鳴
南京揚子國資集團是“浦口火車站街區”的“操盤手”,街區現場負責人袁華告訴記者,浦口火車站是國家級文保單位,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火車站之一。
更新過程中,如何既保護文物,又帶動城市發展?“最終我們確定了城市有機更新微改造的修繕理念,期望通過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完善設施功能,豐富游覽體驗,原汁原味地展現津浦鐵路歷史和長江文化發展脈絡,推動文化保護與産業發展、城市建設深度融合。”袁華説。
“球”被傳遞到設計者腳下。
“在前期工作中,我們充分考慮如何將歷史、人文元素融入街區更新中。”在浦口火車站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文保區文化創意總監、南京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文學與城市空間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新看來,浦口火車站的歷史豐富而多元,但最容易引起游客共鳴的,正是朱自清和他的經典散文《背影》。
陳衛新認為,文化IP的選取和打造不能憑空杜撰,需要的是真實事件、人物、特有的符號或經年積累的傳統。“浦口火車站歸根結底承載的是交通功能,人們在這裡送別親友,留下了一個個親情故事,而《背影》正是浦口火車站情感價值的凝聚。突出經典文學IP元素,也符合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的定位。”陳衛新説。
文化遺産,是未來的“剛需”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一直關注着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嚴格意義上是一個創新性事業,它賦予‘古老’以新的認識、新的價值,讓它走進當下生活。”曾對浦口火車站做過深度調研與保護規劃的賀雲翱説,“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首先是保護,只有保護好了,一切創新創造才有可能發生。浦口火車站的歷史遺存和它的整個環境保護得都很好,這也是它能讓很多人去打卡的前提條件。”
在賀雲翱看來,保護的前提下講開發利用,更多的不是指文化遺産的物質本身,而是指它的非物質性,比如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等。“‘浦口火車站街區’把朱自清的《背影》的歷史時空與車站空間有機結合在一起,讓人們重新思考歷史、思考親情,思考人性中的美好一面。”賀雲翱説,作為未來的“剛需”,文化遺産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對於我們來説,以浦口火車站為中心的近代建築群也是南京城市歷史留給今天的背影,我們要慎重對待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歷史文脈,為未來留下成功活化利用經典歷史建築的‘背影’。”陳衛新説。(於鋒 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