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長三角“一地六縣”主要負責同志聯席會議在宜興召開,就“一地六縣”毗鄰區深度合作謀篇布局,畫下“路線圖”,簽訂了一系列涉及産業、生態、黨建等領域的創新合作協議。
“一地六縣”合作區區域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包含上海光明集團綠色發展基地(白茅嶺農場)和安徽省廣德市、郎溪縣,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江蘇省宜興市、溧陽市。長三角區域內常説的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在這裡尤為明顯。“一地六縣”提出已有6年。如今,每年輪流召開的聯席會議制度已成為深化合作的“風向標”。
拓展廣度與深度,“一體化”步伐加快
打通“斷頭路”,越織越密的交通路網,讓物理距離越來越近。今年5月,342路太華至新杭的毗鄰公交線路正式開通。該線路全線里程14公里,打通了宜興與廣德的公交網絡,實現公交無縫換乘。今年8月,長三角省際毗鄰公交378路首發,宜興與長興實現了公交對開發班,單程41公里,設置58個站點。截至目前,宜興與毗鄰地區開通公交線路8條,數量無錫最多。
同向發力、並肩前行,如今,“一地六縣”區域合作已延伸至生態環保、市場監管、公安警務、應急管理等多個領域,城市協同發展成為可能。探索城市管理跨區域執法協作一體化發展新路徑,今年5月,宜興市城市管理局主辦了長三角一體化城市管理協作機制年度例會,無錫、常州、湖州、宣城四地城管部門共同簽署了“長三角城管系統固體廢物聯合整治行動框架協議”,通過建立定期會商、信息通報、線索移送、案件移交等機制,共同打擊跨區域違法違規傾倒固體廢物行為。
從市級到鎮村,愈加頻繁的區域交流演繹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生動故事。太華鎮與新杭鎮、煤山鎮三地以毗鄰黨建為紐帶,以紅色文化、基層聯合治理為切入點,在文明共享、治理共進、産業共富等方面加強合作。今年,三鎮聯合推出4條個性化旅游線路,聯合開展文明共建活動219次,通過結對文旅融合發展、精品民宿培育等11個項目,輻射周邊富餘勞動力200餘人,帶動毗鄰村集體增收600余萬元。
找到共通點,簽訂十大合作事項
找到共通點,挖掘自身特色。此次,“一地六縣”進行了十大合作事項的簽約。“在合作方向上更為精準,包括銀發經濟區域共興、文旅服務區域共享、政務服務區域共通、黨建賦能區域共促等內容。”宜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是“一地六縣”的共同優勢。“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地”“構建生態共治協作&&”……聯席會議上,各地負責人都對綠色生態發展提出了建議。推動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上走在前、做示範,此次,“一地六縣”簽約《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框架協議》。未來,在生態環境區域共護方面,將推進區域大氣污染、水污染、跨界污染聯防聯治,構建“一地六縣”生態環境保護共同體。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一地六縣”共謀銀發經濟發展,簽訂《長三角“一地六縣”銀發經濟合作發展協議》。瞄準醫療器械、生物醫學、功能性食品等領域産業布局,未來,“一地六縣”將構建康養醫養産業一體化發展體系,打造銀發經濟産業合作典範區。
放大優勢,打造更優樣本
一條滬蘇湖高鐵打通了長三角東西向“大動脈”,更為宜興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帶來了多重利好。寧杭高鐵與滬蘇湖高鐵的銜接,讓處於核心段的宜興站在區位優勢上更加凸顯。與此同時,宜馬快速通道通車在即,錫宜S2線加快建設中,以寧杭、宜長、常宜、錫宜4條高速為主體的公路運輸體系,為宜興打造更具帶動力和支柱作用的區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乘勢快進,加快融入“一體化”發展大局。據了解,近兩年裏,宜興緊盯上海方向集中簽約項目61個,總投資315億元,以陽羨溪山、窯湖小鎮、大有秋等重大文旅項目為基礎,成為長三角“後花園”,形成了多向發力、多元互動、多點共進的融合態勢。
合作深度體現在産業發展的共同點。“溧陽有無人機製造,宜興有通用機場,建議打造低空經濟産業鏈生態。”安吉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宜興正積極規劃宜興直通安吉等地的空中航運班線。
打造更優樣本,更要發揮優勢,共謀合作。宜興將積極拓寬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開展跨區域排污權交易,推動生態産品總值考核與地區生産總值考核並行的“雙考核”制度,不斷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