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博士葉寶彤年底前即將入職雲南白藥集團無錫藥業有限公司博士後站,從事新型止血材料的研發,而他也成為《“太湖人才計劃”博士後人才引育實施辦法》的首批受益者:可連續兩年拿到5萬元生活補貼,出站後若留錫工作,可獲得30萬元購房補貼。

  博士後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生力軍,是各地引才的重點群體。目前,我市已建成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96家、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79家,設站單位總數佔全省12%;累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950餘人,現有在站博士後人員350人,平均在站人數2人。“無論建站規模、招收人數還是在站人數,均位於全省前列。”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博士後的“留錫率”在逐年增長,而“空站率”在逐年降低,一升一降間,折射出的正是城市對優秀人才的持久“錫”引力。

  從兼職到全職,“留錫率”上來了

  一名博士後能為一家企業帶來多少收益?在法爾勝泓昇集團,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上千萬元。相關負責人介紹,法爾勝2002年建成博士後站,累計進站20名博士後,極大地支持了企業創新驅動戰略。

  更難能可貴的是,博士後們的到來,推動企業的新産品新技術從“實驗場”走向“應用場”。高郵三垛西橋是國內首座應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索的公路橋,這項成果就來自博士後朱元林的研究。2023年,江陰黃山路斜拉橋實現國內首次最長碳纖維複合材料索在斜拉橋上的示範應用,同年該應用又中標常泰長江大橋,今年已完成交付。“我覺得找到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最佳位置。”朱元林在法爾勝出站後,留任公司工作至今。

  張允武回憶起東南大學博士畢業後,到華潤微電子博士後站從事研究的經歷,同樣感慨頗深。“能深入接觸到企業的技術痛點、堵點以及産業的需求點,這為我後續創業提供了積累。”如今,他出站後創辦的國硅集成電路技術(無錫)有限公司風生水起。

  “無錫正全力引進全職博士後人員,打造人才儲備‘蓄水池’。”無錫人社專技處副處長唐敏慧&&,以往我市引進的博士後七八成為兼職,他們可能同時在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間切換,出站後往往很難留下來。而全職博士後擁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和資源來推動企業的科研項目,並與其深度“捆綁”,出站後留在本單位或本地的機會就很高。“這兩年,博士後‘留錫率’已由起初的一成達到了五成。”

  據悉,今年1—10月,我市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71人,其中全職博士後佔比55%,這一數字與“留錫率”相當,也正説明無錫下對了這步“引才”棋。

  要讓“空殼站”隆隆“轉動”起來

  32家工作站存在“空站”現象,佔到總數的35%,出現連續空站時間最短的13個月,最長的達38個月——這是2011年,無錫對當時89家博士後站實施的評估考核結果。十幾年過去了,設站單位已然翻倍,“空轉”的工作站還多嗎?數據顯示,2023年無錫的“空站率”為1.91%,為歷年來最低。

  “工作站建好了,各方面的規範、管理、保障也要跟上才行。”一家科技企業老總向記者透露,維持一個博士後站的正常運轉需要不菲投入,如果沒有顯著産出效益,難度着實不小,而一些新興産業的博士後更是“一人難求”,也有研究人員因科研項目與企業需求不合拍最終“分手”的。

  無錫雙象橡塑機械有限公司的博士後站點就曾經歷“起死回生”。該企業博管員桑平介紹,公司主營橡膠塑料機械,博士後招收面較窄、可&&的高校流動站不多、博士後和企業研發項目匹配度較低,一度萌生撤站意向。走訪中了解到企業需求後,人社部門工作人員當場撥通青島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電話,促進雙方進一步溝通。短短三個月後,企業便引入該校邊慧光博士進站承擔“節能型橡膠連續混煉裝備的研發”項目,並在2021年入選省博士後科研資助計劃。“邊博士在站期間,幫助公司成功獲得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還協助公司申請到不少專利。”桑平説,如今他還推薦了同門師妹入站,工作站又隆隆“轉動”起來。

  據了解,為提升設站單位運行質量,我市每年在制度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産學研合作、後期保障等方面對設站單位進行全方位評價。對於評估不合格的單位,督促其限期整改,直至提請上級部門予以撤站,實行動態調整機制。

  人才“流量”如何變科創“增量”?

  博士後“空殼”站少了,留錫人員多了,究其原因,背後是政策的加持、産業的推動和服務的保障。

  前不久,無錫42家用人單位到北京辦了一場高端人才招聘會,其中博士崗位多達216個,平均年薪25萬元,有的年綜合收入更是高達百萬元。當天,無錫首個專門針對博士後人才的引育政策發布,除了生活和購房補貼,還在職業發展與創新創業方面提供諸多優待。一名半導體專業博士在應聘雅迪科技博士後時説,無錫引才政策中,在站博士後可直接申報副高和正高職稱,“這極大提升了新入職博士後的發展空間”。

  産業聚在哪,人才流向哪。在無錫,企業在博士後設站單位中是“大頭”,佔比達87%,主要集中在我市“465”現代産業集群,佔比為70%。“去高校院所競爭激烈,進企業反而如魚得水。”葉寶彤説,他研究的課題與生物醫用材料有關,到企業更接近市場,也更利於産品開發。畢業於中科大光學專業的臧益鵬,當初進入德科立光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後站,也正是看中了無錫大力發展網絡與通信等新興技術産業,“這讓我能更好地學以致用”。

  博士後學術論壇、博士後項目對接、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博士後工作站揭榜領題……圍繞無錫的優勢産業,我市積極搭建政府、高校、企業、博士後長效對接&&,提升博士後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時,成立博士後聯誼之家,定期開展沙龍、業務培訓、學術論壇等活動,促進産業圈、人才圈互融,營造留人用人良好氛圍。

  優質的人才“輸入”取得了不俗的科創“産出”。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博士後累計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900余項,出版專著90部,發表論文2600余篇,獲得專利近1100項,産生直接經濟效益120多億元。今年,省卓越博士後計劃中,我市18人入選,創三年來新高。(陳菁菁、張庭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