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整治人居環境 建設都市田園
清江浦區描繪城鄉融合美麗畫卷
綠油油的菜地與遠處的高樓相映成畫,近日,記者行走在淮安市清江浦區南苑路,都市田園風光令人陶醉。
“今年以來,清江浦區緊緊圍繞精品農業培育、生態環境優化、景觀價值提升‘一地三用’目標,按照‘土地連片、産業升級、生態優美、效益提升’總思路,實施五大治理攻堅行動和五個都市田園項目,全力推動現代都市田園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精心描繪‘田在城中、城在田中’的城鄉融合美麗畫卷。”清江浦區委書記朱海波説。
走進清江浦區城南街道先鋒村、武墩街道王莊村,原先路邊違規建設的大棚、肆意堆放的垃圾以及無序種植的作物等均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以賞心悅目的綠化帶和整齊劃一的農作物。針對雜亂無序的大棚、垃圾、違建、堆場、圍擋,該區紮實開展五大治理攻堅行動,系統推進韓侯大道、西安路、武黃路、南苑路、明遠路兩側以及五河口、韓母墓周邊等環境整治,改變淮安入城的“第一印象”。
地處高架下面的武墩街道王莊村後吳莊,道路坑洼不平、私搭亂建現象較為突出。此次整治中,清江浦區緊扣鄉村“宜居”與“宜業”兩大功能屬性,在滿足農業生産半徑的基礎上,盡量保留村田相間的規模與布局,實施場地清理、河道清淤等工作,並通過栽植綠化、建立共享菜園、打造高架底部空間休閒廣場等舉措,改善提升人居環境。
以四季有景為出發點,清江浦區積極引導大田作物節點種植,6至11月種植水稻,11月至翌年5月種植油菜、小麥;對轄區主幹道及高架等交通廊道兩側部分長勢不良的綠化樹木和綠地進行修剪清除,補栽落羽杉、海棠、紫葉李等苗木2000余棵,播撒草種面積超6萬平方米;對11千米河道及農用溝渠實施清淤、護岸、連通等工程,開挖生態渠道3.28千米,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這裡原來田塊分散,雜草叢生,堆滿了垃圾,土地一度荒廢。”近日,在位於韓侯大道與南苑路路口的王莊高標準農田,武墩街道黨工委書記顧洪指着一片已經種上小麥、油菜的土地説,“土地整治,讓這裡重新煥發了生機。”
通過統籌實施蘇北糧倉、高標準農田、明遠路及兩側“一地三用”綜合提升、五河口片區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5個都市田園項目,清江浦區加快推進大運河以南、北京南路以東9787畝土地連片整治,初步形成3個集中連片“大田景觀”,其中1700畝蘇北糧倉已完成大田規模化種植;520畝南苑路南側待開發閒置農業用地已完成小麥、苗圃、油菜連片種植;南苑路北側環境提升項目整理雜亂土地715畝,拆除破舊大棚5萬平方米,形成870畝連片土地,完成油菜種植450畝。
“在推動‘小田’變‘大田’過程中,我們探索創新‘確權不確地’模式,將溢出土地經營權統一交由國有農業平台公司,在確保耕地面積‘只增不減’基礎上,實現農民利益增加、村集體受益、國有農業平台公司增收‘三方’共贏。”清江浦區農水局局長高軍説。目前,該區區域內土地流轉率達54.5%,為農田空間環境整理、現代農業發展夯實了基礎。歸併後的農田通過土壤改良修復後,完善灌溉與排水設施、田間道路及輸配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同步建設農田防護林,實現了“大田變良田”。
“‘小田變大田’打破‘特別小、特別散’的傳統種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統種統管統收、全程機械化作業的現代高效模式。”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其傳説,公司從産量高、品質優、抗性強、適合機械化耕作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選擇種植與生長環境匹配度更高的“南粳9108”,預計畝産可達1300斤。
“我們計劃將大米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延伸産業鏈,並納入已經註冊的‘二河味道’系列産品中,增加附加值。”清江浦融投集團城鄉融合公司總經理李輝説,對於計劃種植的農林景觀和特色蔬菜,公司擬採取數字化手段,構建從育苗、種植到包裝、銷售的全鏈條管理體系,並實施品牌化打造,不斷增加土地畝産效益。
在持續深化“一地三用”模式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清江浦區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模式向規模化、機械化和生態化轉變,進一步延伸農産品生産加工鏈條,打造特色農産品品牌,因地制宜培育建設共富菜園、千畝油菜打卡地等一批農旅融合綜合體,精心描繪“産業現代化、環境優美化、效益最大化”的城鄉融合美麗畫卷。(朱月娥 楊丹丹 史以娟 潘娟娟 笪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