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質生産力長啥樣?在江蘇常宜海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看得見摸得着:走進基地,一隻只“巨型魚缸”排列整齊,“這是吃飼料的鱖魚,江浙滬一帶很少見。”“90後”李凌康笑着介紹。去年,這家企業通過工廠化養殖,生産鱸魚苗種約600萬尾、飼料鱖魚100萬尾,輻射周邊2000畝水産養殖基地轉型升級。

  活水碼頭、味“稻”小鎮,位於宜興西部的楊巷鎮是個農業鎮,在無錫市場上“楊巷大米”等名氣越來越響。今年,宜興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名單,楊巷鎮是園區核心板塊,近日,記者來到這裡,看到處處呈現出豐收景象,在科技的加持下,這裡的農業看點十足,而像李凌康一樣趕“新潮”的新農人不在少數。

  田間地頭專家多,傳統種養有“新”意

  “一粒米”也能做到個性化?在江南米道展廳裏,低GI大米、低谷蛋白大米、高花青素與膳食纖維含量大米等産品琳瑯滿目,可供糖尿病患者、健身人士等不同人群選用。創立於2019年,如今江南米道已申報建設省級院士工作站、啟動制定全國首個天然低GI大米糰標,擁有博士、碩士學歷工作者16名。

  “從研發、育種到種植、加工,再到倉儲、營養臨床,每一環節都需要科研的支撐。”江南米道江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媛告訴記者。與江南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上海君石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君石院士等進行合作,企業不斷將科研成果植入産業鏈。目前,江南米道還在打造低谷蛋白功能稻基地。

  今年豐收季對於呂榮南來説有些不一樣。幾天前,他負責經營的錦盛水産養殖有限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引進的新品種“華海1號”團頭魴,喜獲豐收。“生長速度快、抗病毒能力強,新品種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新技術賦能下,“小産品”做成了“大産業”,農民口袋“鼓起來”。“土地流轉費達到每畝1000元,宜興地區最高。”楊巷鎮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史俊偉介紹。目前,楊巷鎮已與江蘇大學、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10家高校院所達成合作,打通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之路。

  引來新農人,種田門檻高了

  “開着收割機,馳騁在金黃的稻田,這就是我嚮往的生活。”這些日子,陳月生儘管忙於農事起早貪黑,但覺得格外幸福。他告訴記者,在楊巷搞農業“很安心”。陳月生今年35歲,三年前,相中“楊巷大米”的全産業鏈優勢,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簽下了一份長達5年的種植合同。

  在陳月生的精心管理下,1000多畝稻田喜獲豐收,從田間收割後直接到鎮裏的中川米業進行加工、銷售。今年,陳月生不但將種植規模增加到了5000多畝,還建起了育秧中心,為周邊農戶提供了7000多畝的秧苗。

  “選擇農業投資人,如今鎮裏設門檻了,年輕人優先,發展理念、經營實力、人才素養等都是我們要考量的。”史俊偉介紹,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滿足條件,地方全力支持。為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今年,楊巷鎮還特意為陳月生的種植基地配套建設了農事服務中心,為企業減輕投資負擔。“今年每畝産值最高有望增加20%。”陳月生透露。

  父輩從事生豬養殖,“80後”韓濤放棄蘇州的工作,“跨界”養殖青蝦種苗,建立了無錫首家青蝦擴繁基地,面積達200畝。在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支持下,新品種成功“安家”,去年,基地産量突破了5萬斤,産值500多萬元,帶動周邊400多戶農戶開始養殖青蝦。“一畝20斤苗種,可收益3000多元利潤,農戶收入大大提高。”基地負責人韓濤介紹。

  楊巷地處偏僻,吸引年輕人前來就業不容易。本科生獎勵1萬元,碩士生獎勵3萬元……農業企業只要引來人才,滿足相應條件,鎮裏就給獎勵。此外,楊巷鎮還重點打造了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業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為“新農人”提供“一站式”“全鏈條式”的農業生産和創新創業服務。目前已成功孵化涉農科技企業4家。

  瞄準全産業鏈,農業有“現代范”

  “提升園區帶動輻射作用,需要向科技要動能,實現強鏈補鏈。”史俊偉介紹。過去傳統農業種養的概念,在楊巷正被打破。打通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優質資源下沉的同時,楊巷鎮的農業産業鏈不斷延伸,一二三産加快融合發展。

  抓住種苗“芯片”這一關鍵,今年,楊巷打造由傳統大閘蟹轉為青蝦、鱸魚、鱖魚等多品種水産種苗集群産業新格局。目前,楊巷鎮已有水産種苗相關項目近10個。環凌螺1號項目、江之源“先鋒1號”白魚、美洲鰣魚魚苗基地等項目正在洽談。發揮稻米加工集聚優勢,楊巷鎮正加快打造省級農産品加工集中區,同時,打造稻米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示範園、現代蔬菜産業園和現代漁業示範基地,全面構建涵蓋稻米、果蔬、水産等全産業的融合發展格局。

  前不久,修學游的學生紛紛來到楊巷。將農業産業鏈與特色文旅有機結合,今年秋季,楊巷鎮發布“一米楊巷”網紅打卡路線,關聯一米研學大營地、夢之源生態農莊、番茄小鎮、錢松嵒藝術館等農文旅景點,提供包括觀光旅游、鮮果採摘、休閒度假等在內的多元選擇。

  金紫村探索了“田園農業+”“園區農業+”“科技農業+”三種旅游模式。“田園農業+”打造“水稻的一生”“成長的螃蟹”等特色文旅項目備受好評,游客在這裡可以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全過程了解水稻、螃蟹的培育。“科技農業+”則是依託村裏的高新農業技術場地,面向青少年、兒童打造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的教育基地和課外實踐基地。同時,楊巷鎮加快打響“一米楊巷”區域公共品牌,通過發展電商産業,讓“楊巷大米”聲名遠播。(胡志傑 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