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南方來。
30年前,中新兩國攜手,在蘇州城東種下一顆創新的種子。
開啟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合作篇章,這顆種子撐開時代變革的巨幕。
浸潤改革開放活力因子迅速成長,這顆種子寄託着世人無限期望。
風,朝八面去。
30年後,産、城、人在這裡共情共進、共生共榮,共同演繹經濟高速發展與現代社會治理相融共振的協奏樂章。
經濟發展“親商為商”,這裡已成為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發展質效最好、創新活力最強、營商環境最優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
社會治理“親民為民”,按照“産城人融合、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蘇州工業園區社會治理步調由“園”向“城”邁進,走出了一條新型城市治理之路。
“共同治理”到“治理共同體”
——6年起步開發,突出“穩”,圍繞規劃、招商、開發等中心任務,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11年規劃建設,着眼“進”,為企業、居民創建宜業宜居的工作生活環境;
——13年成熟轉型,注重“精”,重組社會治理要素,重塑社會治理架構,突出精明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
三十年,三個時期,三枚履印。
這正與新中國社會治理所經歷的“把發展作為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關鍵”、“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現代化邁進”這三次理論與實踐的躍遷相契合。
今年1月26日。
圍繞3大主題,調研9個場所,得出113份報告,制定3套成熟可行的行動方案。
來自不同國家、平均年齡僅10歲的金雞湖街道國際兒童觀察員面對社會各界代表,為兒童友好建設獻策。這些方案最終將匯總至政府部門,擇優落地。
“一米高度”看園區,是産業新城孕育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思路。
多方參與、開放互動,一種治理共同體新模式,在新城茁壯成長。
視角切換至園區21座鄰里中心。
這裡除了滿足民眾“開門七件事”和提供12項基本功能之外,民眾俱樂部、樂齡生活館、少兒陽光吧等更多新業態正疊加綻放。
功能迭出,不變的是民眾聯絡所的嵌入運行。
每月第三周的周六,是園區社情民意&&日。這天,園區黨工委、人大工委領導、園區各局辦副處級以上幹部、各派駐機構班子成員、有關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各街道班子成員等在這裡傾聽居民意見建議,並嚴格落實信息流轉、限期答覆、跟蹤評價。13年風雨無阻,活動已累計開展7362場次,接待居民和企業代表32466人,徵集意見建議33653項,全部給予回復或予以落實。
這既是對新加坡“議員接待日”優秀經驗的借鑒與創新,更是實現“共同治理”走向“治理共同體”這一基層社會治理實踐邏輯的生動轉換。其折射出的,是黨的領導、政府能力建設、社會力量參與和民眾自治管理的有機結合、良性互動,更是園區社會治理從“以人為本”向“以人民為中心”的躍升。
理念更迭,發展使然。
歷經30年開發開放,面對産、城、人系統的深度耦合,以及多元化人口構成所呈現的多元化社會價值理念,如何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社會治理新體系,無疑成為園區人必答的時代之問。
社會治理千頭萬緒,黨建引領穿針引線。
——以“園區黨工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樓宇黨小組”為主體骨架,輻射帶動各類新經濟組織、新就業群體、産業鏈、商圈等黨的組織建設。這張“全覆蓋”的黨建網絡,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組織保障。
社會利益格局調整,依法治理勢在必行。
——首創縣域基層治理司法指數,建設“基層治理司法指數協同”&&。借鑒新加坡國際調解協會調解員資格認證經驗,探索具有園區特色的法治社工分階培養及評定制度,今後,園區每年將培育出一批具備調解基礎民事糾紛能力和法治素養的法治社工。
社區管理面廣量大,多方共治澎湃動力。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園區模式”之下,547家登記註冊社會組織,3677名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活躍在園區的基層一線。同時,針對精細化的治理要求,園區去年10月啟動實施首批179個社區攻堅項目,現已完成174個攻堅項目,紓解居民群眾“急難愁盼”,走出了一條具有園區特色的基層治理路徑。
過去30年,園區從“園”向“城”邁進,“規劃先行,親民為民,借鑒創新,合作共贏”的社會治理理念一脈相承,出新出彩。
未來30年,蘇州城東,這座多元互動、包容互鑒的産業新城,高效能的治理共同體新模式必將轉變為現實生産力和發展新優勢,讓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相得益彰、互促共榮。
我的未來在“雲”端
高樓大廈比“畝産”,數字奔流出效益。
走進園區“智慧大腦”——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大屏上每一套動態模型正實時更新着數據信息。將這些淺顯明了的數據集成,一座數字孿生城市躍然屏上——它的現實本體,就是人們腳下的278平方公里園區土地。
屏上覽園區,“雲”端瞰新城。
13年前,轉型升級、謀新求變的園區,成為全國首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區,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它通過前瞻性的頂層規劃、精緻的建設實踐和精細的長效運營,為全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成熟樣本。
13年後,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智慧城市建設的因子已深刻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不斷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水準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步調相協調、相適應的重要依託。
雲端一座城,源於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信息高效貫通。
數字底座,托舉、聯通一片園區“三座城市”,賦能園區城市服務由信息化向雲端攀升——
它打通了園區31個單位100多個業務系統,接入了2.8萬餘路視頻資源、匯聚超3億條政務數據,支撐起免證園區、企業風險計算器、智慧教育和數字金雞湖等100余個智慧應用場景。
金雞湖,園區開放式5A級景區,常態化開放音樂噴泉表演,日人流最高峰達6萬人。像這樣的高密度人群集聚地,如何保障活動安全平穩有序進行?園區的答案是,通過AI算法賦能智慧視覺終端實時統計人數,結合高空鷹眼技術進行高位態勢感知,全方位掌握人群聚集情況,及時跟進周邊交通管控,目前已保障600余場活動順利開展。
“知社區”&&,園區基層“鐵腳板”的減負法寶,也是數字賦能服務感知“一端智聯”的又一鮮活案例。今年7月,團結社區網格員通過這一&&核實了一位迷路老人的具體身份,幫其重返家人身邊。
數字世界,同樣“適”老、“適”弱。
園區獨有的樂齡智慧助餐系統,“中央廚房、社區食堂、老年餐桌”三大模塊涵蓋其中,提供在線點單、營養分析、慢病調理餐、可視化全鏈條監管等精細化服務。
園區社會事業局全國首創的“救這麼辦”智慧民政服務&&,包含社會救助資源數據庫、社會救助一張圖、精準救助管理系統等功能。通過數據管理、匹配算法模型、用戶畫像等手段,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已累計為超2萬人次提供服務,精準匹配出5789人次潛在幫扶對象。
“我們用3年時間,建設了一套園區特色的智能中樞,實現了數據資源的匯聚共享和公共能力的統建共用,為每一位園區人、每一處社會場景構建精細的數字畫像,精準識別需求,提供更為精細化的服務。”園區政法委副書記、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主任趙海晨説。
展望未來,數字化轉型的浪潮賦予園區社會治理更多新的可能,這些未知數正在等待園區人去創造和發掘。
“高密度”裏的舒緩感
“蘇州工業園區的未來,是一個由ESG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我們將以ESG為導向,推動園區經濟、環境和社會三位一體發展,我們將以創新為驅動,深化ESG體系化建設,推動園區可持續發展。”
6月29日,全國首部區域ESG白皮書——《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白皮書》發布,關於未來藍圖的描繪,即是上面這段話。
31頁白皮書,關於城市未來的文字描寫,只有半頁。另外半頁是一幅2023蘇州環金雞湖半程馬拉松賽事的圖片。
從一張白紙到滿眼新城,30年履印深踐,行穩致遠。
從滿眼新城到未來城市,未來30年,高位起步的園區路在何方?
這是一場關於城市發展與社會治理諧韻共奏的“馬拉松”。
建築大師柯布西耶在1920年將未來城市藍圖定義為高密度。這也是過去、當下、未來城市的生長模式。如何在高密度綜合體中提升城市空間體驗的舒緩感?
再看園區鄰里中心。
一座鄰里中心,畫出15分鐘便民生活圈,輻射周邊1.5公里範圍內的居住群。30年裏,這個“圈”從鄰里生鮮、便民商業、社區公共服務“三大件”拓展延伸,鄰里早餐、鄰里管家、wewalk街區、鄰里數字生活等模塊逐步填入,日益滿足周邊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工作需求。
一座鄰里中心,就是一座“微縮城市”。它的規劃設計與全園區的“先核心後外圍”的宏觀思路契合。
一座工業園區,就是蘇州的“鄰里中心”。它的未來30年發展路徑,高度概括為“鄰里中心”向“蘇州新主城”的躍遷。“三次創業”征程,為社會治理提供堅實且科學的基座,實現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借法蘇州園林造景,園區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留白”。
“園區的未來發展,不能也不可能實現100%開發。當任何一家企業的生命周期結束,園區政府都將積極參與土地資産的回購或更新工作,盡可能為未來規劃提供空間。”園區總規劃師吳昊説。
荷蘭鹿特丹,汽車導向的布局正轉變為步行友好的城市系統。蘇州東站上蓋TOD項目,規劃理念與之不謀而合。
生態綠廊串聯起吳淞江和園區南部綠色生態體系,空中慢行系統鏈結高鐵站、城際站以及地鐵&&口和公交樞紐,形成一個立體複合的城市。未來,這裡不僅有車站、商業、公共設施,還有居住功能,一個産城人協調發展的開放型社區近在眼前。
可持續發展、高效率運行的城市系統,要求更加科學的社會關係治理。
——一套園區社會治理圓融指數體系,涵蓋黨建工作、政府負責、協商參與、城市運行、公共服務、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社會治安等維度,實現園區社會治理和發展水平的動態監測和系統評估。
——一種以法治社工學員為紐帶的“訴訟源頭治理+糾紛前端化解+終端裁決保障”多維社區治理模式,建立起高效矛盾糾紛聯調聯處機制。
——一個社會治安人像動態比對系統,持續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城市建設與管理無縫同步。
擔起經濟、環境和社會三位一體發展的使命,蘇州工業園區這一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排頭兵,正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生動描繪出新時代“強富美高”的繁華圖景。
今年9月,園區開發建設三十周年紀念雕塑“飛翔”揭幕。
也許,這座雕塑詮釋了一切——而立新城,羽豐翅展,飛向未來。(高岩 沈紅娣 董捷 肖瑤 周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