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專項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檢查考核
負擔“減”下去 效能“提”上來
走進昆山市千燈鎮吳橋村,一條千燈浦穿村而過,兩岸民居錯落分佈。小橋流水、白墻灰瓦,以及村民房前屋後的一片片小菜園,共同勾勒出一幅別有韻味的冬日鄉村景致。吳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恒記得,過去,為了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檢查考核,僅清理113戶村民房前屋後的“方寸之地”,村裏每年就要支出三四萬元保潔費。而今,隨着考核指標大幅“瘦身”,村裏把公共區域交由村民自我管理,保潔開支減少近20%。
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承載着提升鄉村風貌、增進農民福祉的深切期待。但實踐中,檢查考核頻次過密、標準過高加重了基層負擔,大量購買第三方服務也滋生了一些基層腐敗問題。對此,一場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檢查考核的專項治理在蘇州8個縣(區)78個鎮(涉農街道)996個行政村(涉農社區)全面開展。
5年時間裏,某村實施了170多個大大小小的村級工程和服務外包項目,總金額近1800萬元,在全鎮十多個行政村中排名第一,但人居環境評比連續多年在全鎮排名靠後。花大錢卻不見成效,問題出在哪?經查,村黨總支原書記朱某利用職務便利,在村級工程項目發包、款項結算等過程中為工程老闆行方便、收好處,甚至將多處偏僻水塘供他人傾倒土方,僅此一項就收受賄賂155萬元。目前,朱某已被留置。
開展專項整治以來,蘇州紀檢監察機關緊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費用開支情況,加強“紀巡審”聯動,嚴查農村人居環境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昆山市紀委監委組成“紀巡審”聯動檢查組,聚焦公廁建設管護、村容村貌提升、生活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領域重點工程和服務項目,通過查閱資料、個別訪談、實地走訪等方式對鎮村聯動監督。吳江區紀委監委對2019年以來全區各村(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及長效管護支出、採購第三方保潔服務等方面情況進行全面起底,重點排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領域可能存在的圍標串標、利益輸送等違紀違法問題。
從“人民期盼”出發,以“人民滿意”落腳。針對基層幹部群眾反映強烈的檢查考核頻次過密、標準過高加重基層負擔等突出問題,蘇州市紀委監委改變以往開展治理—發現問題—查辦案件—督促整改的治理模式,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向農業農村部門反饋並推動整改,實現專責監督和主責監督同向發力。
作為全國農村人居環境的“優等生”,蘇州結合農村生産生活實際需要,進一步優化考核指標和檢查方式——市級層面從34項大幅壓降至18項,取消“畜禽封閉養殖”“道路無坑洼積水”等一系列“不接地氣”的指標;市級層面對下抽查比例從6%下調至3%,變“分頭查”為“聯合查”,推動農業農村、城管部門協同聯動,實行一套標準、聯合檢查、結果互認,由原先的兩部門合計檢查每年10次,壓降至每季度聯合檢查1次。
參照市級做法,各縣(區)也因地制宜“做減法”。比如,昆山市取消了“公共區域內無散養家禽,河內不得亂捕亂養”等指標,把考核指標從原來的5個方面14項40條壓降至3個方面9項18條,取消“紅黑榜”排名制。吳江區將21條評價指標整合優化為13條,取消“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準確”“道路無坑洼積水”等指標;將全區186個行政村劃分為康居、宜居、其他三大類,進行分層分類評價。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農村事業促進科科長陳玉林坦言,過去市裏每月有通報、評比,區裏每月要把186個村都檢查一遍,檢查有時難免倉促。不少村幹部平日忙着“洗臉”迎檢,工作壓力較大。“現在一年聯合檢查不超過4次,我們有更多時間精力走下去,把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找出來、解決好。”取消年終評比後,陳玉林與同事們更加注重挖掘和推廣示範村的好經驗、好做法。“環境好、誰都愛,現在組織參觀回來,大家都會紛紛效仿。”陳玉林説。
考核檢查“松綁”後,蘇州各地精打細算,更加靈活地採取自聘保潔員、設立物業公司等方式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在減少費用支出的同時帶動本地村民就業增收。
今年以來,昆山在23個行政村試點“三聯三包”,即聯戶、聯助、聯評,包衞生、包秩序、包綠化,村級管護範圍減少約56萬平方米,村級費用支出減少500萬元。作為試點村,吳橋村劃分15個“三聯三包”責任區,將村莊保潔由原先的服務外包調整為自行管理。“我們把相近7戶劃分成一個大區域,區域內的衞生、秩序、綠化由這7戶一起做、一起評,大家你爭我趕,積極性越來越高。”徐恒説。
在吳江,目前已有80個村選擇自主保潔(勞務合作社)模式,較去年增加40.4%。以震澤鎮眾安橋村為例,今年將保潔工作交由村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接,在質量不打折扣的情況下,僅人工費用和招標代理兩項就節約33萬餘元。省下的錢被用於開展文明積分兌換等活動,引導更多村民參與。
發動更多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一些改善村容村貌小微工程也交由村民“自建”。今年以來,震澤鎮在蘇州率先探索,從安全系數高、工藝簡單、施工難度小且預算在30萬元以下的房建、市政、農水類小微工程和100萬元以下的服務類項目入手,讓農村能工巧匠和集體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抽籤或綜合評比直接參與其中。目前,“能工巧匠庫”已吸納本地優秀工匠163人,入庫工程24個,總造價390余萬元,可節約20%的成本。
前不久,“能工巧匠”李明貴中標承建了眾安橋村的新增道路工程。眾安橋村黨總支書記譚曉算了一筆賬:道路材料單價由往年的115元/平方米下降至106元/平方米,價格下降8%左右,此外還省去中間環節帶來的稅費9%、管理費10%、標費2.5%左右……在她看來,把小工程交給村民建,不僅省錢省心,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村裏能工巧匠、專業合作社以及廣大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活力。“環境美了,村裏靠‘顏值’吃飯,錢包也鼓了,我們村民有了精神、物質上的雙重獲得感和幸福感。”譚曉笑着説。(顧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