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淮安經開區以資源高效配置激發産業澎湃動能
讓“好項目”進駐“好地塊”
挖掘機、吊車等各類機械穿梭作業,轟鳴聲不絕於耳……近日,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年産50萬噸微細旦雙組分皮芯高質複合纖維生産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火熱。該項目從簽約到完成徵地報批僅3個月,從規劃條件紅線到完成用地審批手續僅45天。
“重大項目成功落地、加速推進的背後,離不開地方對資源要求的合理配置和産業用地的提前謀劃、科學布局,尤其是土地要素的高效率保障。”淮安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劉愛國説。近年來,淮安經開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支撐,精準對接重大項目需求,聚力整治集中連片區域,讓“好項目”進駐“好地塊”,為大項目落地留足空間。
攜“地”招商——
“項目要地”變“地等項目”
“這本小冊子,為我們招商引資提供了‘菜單’,企業可以‘點單’選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淮安經開區招商局副局長吳堅外出招商,總是“冊”不離手。“以往項目招商洽談中,常常需要企業現場查勘、往返溝通,浪費大量時間,等把地塊徵收等問題解決了,又容易錯失項目招引的最佳時機。”吳堅告訴記者,今年4月經開區資規分局編制發布的《2024年産業用地可用地(KYD)資源庫地塊規劃指南》,幫他們解決了難題。
翻開小冊子,裏面清晰梳理出淮安經開區32塊可供項目選址的優質土地,面積總計約4600畝。“規劃指南以經開區産業布局為引領,分析規劃、地籍、徵供地、登記圖層等信息數據,並對容積率、綠地率、建築密度、建築退界、停車指標、開口設置等約束性指標給予初步參考。”淮安經開區資規分局局長范端紅介紹。小冊子每半個月更新一次,確保“月月有新地,項目能落地”,為招商地塊推介工作提供精準參考。
該規劃指南發布以來,已有11個項目規劃選址來自可用地資源庫,總面積約950畝。
服務前置——
“淮安速度”見證政務新生態
一期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需32天,從開工到首件産品下線僅需156天;四期單晶硅切片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需27天,5個月實現首片産品正式下線……前不久,天合光能淮安項目再傳喜訊,五期項目在用140天完成設備首次進場後,首件産品正式下線。
天合光能連投5期,從最初計劃投資50億元,陸續追加至200多億元。淮安經開區的“贏商”密碼何在?“項目落地後,我們利用土地掛牌時間,迅速組織開展容缺受理,審批‘提位並聯’模擬審查項目設計方案、用地規劃許可、工程規劃許可,助推該項目早開工、早投産、早達效。”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具備供地條件、落地急迫的重特大項目,淮安經開區創新推出《重特大項目先行用地意見書》,明確經地方政府同意後,可先行開展前期工作,在地塊正式摘牌後,及時辦理正式用地審批手續。
優質環境就是吸引力。為讓企業在項目審批環節省時省力高效,經開區推出工業用地首次登記“零材料”辦理、“即辦件”、“交地即開工”等措施,開設企業服務專窗,開展“蘇小登”不動産登記志願服務,提供上門辦證送證、企業挂鉤幫辦、政策法規宣講等服務,以政務服務新生態不斷刷新項目落地建設的“淮安速度”。
精準整治——
“好地塊”“好項目”互促共榮
淮安經開區水渡口大道南側,佔地150畝的若態科技文創産品項目主體廠房基本建成,工人們正抓緊進行設備安裝。“這裡原來是某物流項目地塊,但長期未使用,現在已經有了‘新主人’。”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項目建成投産後,將實現年産文創産品1200萬件,預計年産值超10億元。
針對該片區存在的用地分佈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等問題,淮安經開區資規分局通過産業園用地狀況調查,摸清集中整治片區內“閒置、低效、批而未供”三類用地分佈、交通布局、基礎設施配套等情況,按照“土地置換一批、收購收儲一批、關停淘汰一批”的模式,展開“一企一策”精準整治。
“騰籠換鳥”,不僅低效用地被盤活了,騰挪出去的企業也因有了更適宜的“土壤”而擁抱更大機遇。江蘇銀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異地置換後,有近300畝空地可用於新上項目落地,將為企業增資擴建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
閒置土地“串點連片”成了好地塊,騰挪企業扎根“新土壤”擁抱好項目……在有限的區域空間裏,淮安經開區以科學的資源要素配置,讓産業項目迸發出無限能量。今年上半年,淮安經開區先後盤活利用低效用地約10441.27畝,其中收儲土地2432.73畝,保障了總投資額超250億元的多個重點新上項目,畝均投資額達1027萬元。(杭衛東 唐筱葳 劉欣鵬 陳彥 張莎沙 易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