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亢 楊丁淼 陳聖煒

  “工業園區在哪?”許多游客初到蘇州幾乎都會有此一問。在這裡看不到一般工業區常見的廠房圍墻,地圖軟體上也沒有明確標識。殊不知,當游客漫步於金雞湖畔拍照打卡,或奔赴奧體中心觀看演唱會時,他們已然身處其中。

  278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無“墻”而有“強”——不僅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中榮獲“八連冠”,也在國家級高新區排名中躍居第四,僅次於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和深圳高新區。作為中國第一個跨國合作的工業園區,園區用30年時間推動開放與創新、創新與産業、産業與城市的深度融合。“充分實現了我們啟動該項目時的願景。”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評價道。

  傳統文化中,“而立之年”既指事業初成,也寓意人格獨立、學識自立。從“阡陌水鄉”蝶變“創新之城”,蘇州工業園區以何而“立”?當地幾處標誌性雕塑或許會給出答案,通過它們,不僅能看見園區,更能看懂園區。

  從“開放之窗”到“東方之門”

  從蘇州古城沿高架一路向東,古樸園林漸次退後,城市天際線陡然增高,曲橋流水、小街窄巷的古典江南風情,瞬間變為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風貌,恍若轉眼千年。

  古城與新區交界處,矗立着一座《窗口》雕塑,造型是被風掀開的窗簾。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這裡成為中國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 啟發中國的“種子”——中國和新加坡政府1994年正式簽署協議,要把蘇州工業園區打造為“深層次合作試驗場”。

車輛從蘇州工業園區雕塑《窗口》旁經過(季春鵬 攝)

  “爛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鳥鼠囂張。”首批參與園區建設、時任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的蕭宜美記得開發初期之苦,但更感嘆開發理念前所未有。“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時間越久越見妙用。園區建成至今鮮見堵車,只因規劃時便有意規避各種擁堵可能性:城市功能布局分區軸線分佈、工廠和建築物大門都不許朝向主路、汽車&&口全部設在支路,甚至寬度都有明確限定……

  “種子”茁壯成長。曾經的水田魚塘,如今平均每天創造國內生産總值超10億元,更是交出3個“超萬億”的靚麗成績單,累計實現稅收收入1.09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

  靚麗的除了經濟數據,還有城市風貌。雖嵌入“工業”二字,園區卻“湖光水色無限好、處處風景皆如畫”。空中俯瞰,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自北向南分佈。“金雞湖畔搞經濟,獨墅湖畔好讀書,陽澄湖邊宜養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隨着産城融合的深度推進逐漸成真。

  營商環境同樣“引人入勝”。作為江蘇唯一的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投資174個項目,累計引進外資項目超5000個,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

  “營商環境是貝殼,企業和人才是珍珠,有工業園區這樣的母貝,才有可能蝶變出一顆顆美麗的珍珠。”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執行院長段進軍認為,如果城市規劃是“學其表”,深入骨髓的親商理念和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則是“學其裏”。

  今年10月中旬,園區內德國博世集團歷史上第二大投資、總額約10億美元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正式啟用。從開工到竣工用時僅17個月,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震撼於“中國速度”,稱新基地是“深耕中國的又一力證”。

  學習世界, 啟發中國。蘇州工業園區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和園區實際的規章制度110多項。對標《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與新加坡試點首個數字提單業務;開發面向外籍人士的移動支付工具……儘管地理上既不臨江也不靠海,但制度創新讓園區亦能“通江達海”。自2019年獲批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以來,園區累計形成全國全省首創及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210項,其中13項在全國複製推廣。

  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摘得聯合國投資界的最高大獎“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獎”,這是對其在變化的國際環境下,堅持開放創新、合作共贏、推動可持續發展努力的認可。作為“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高産田”。

  “合作中有特色、學習中有發展、借鑒中有創新。”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園區將持續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推動務實合作提檔升級,當好中新合作的探路者與領頭羊。

  以雕塑“窗口”為框,可見同一條軸線上的蘇州地標“東方之門”高聳入雲。西邊是“人家盡枕河”的千年姑蘇城,東邊是高樓迭起的“最美天際線”,既像一道時光之門,也是一座開放之門,蘇州工業園區奮力推開連接世界的“東方之門”,邁向創新活力迸發的全球現代産業高地。

  以“圓融”品質促多元共生

  造“園”是蘇州人的專長,從前是古典園林,現在是工業園區。30年砥礪奮進,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了從學習借鑒到品牌輸出的歷史跨越,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根本轉變,從園區製造向園區創造的關鍵轉型,從先行先試到示範引領的重大變革。

  園區成功之道,從兩個雕塑可窺一斑。金雞湖西岸的《圓融》外圓內方,由兩個動態扭轉的圓緊密相疊;獨墅湖畔的《圓規》高達10米,是莘莘學子畢業季的熱門打卡地。既有推陳出新的“通融”,也有信奉契約精神的“規矩”,兩者呼應,盡顯蘇州人的處世哲學。

  第一次和蘇州人打交道可能有些不適。操作流程是否合規、效果怎樣認定、後續怎麼保障……每個細節都不放過,似乎少了些爽快豪氣。但接觸多了,“説到做到”“先做後説”的做事風格讓人覺得心安。

  “圓融”是城市性格,也是發展路徑。環金雞湖風景最好的黃金地段,留給商業、文化、藝術,更遠處才布局廠區和辦公區,意在打造“智慧生態、宜居宜業的幸福城市”;借鑒新加坡理念的“鄰里中心”已成品牌,近一半的面積配備基礎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功能,便利位置留給“菜籃子”“修理鋪”“縫紉鋪”,社區服務、醫療、健身等一應俱全。

  “圓融”既要學習借鑒,也要固本開新。金雞湖以西,藍圖繪製起筆處,中新合作的影子具象成一棵棵棕櫚樹。然而一湖之隔,卻不見棕櫚樹的身影。園區市政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蘇州本地氣候與植物特性,棕櫚樹並不適合廣泛種植,所以在後續的綠化設計上,選擇了更適宜本地氣候環境的綠植。

  更換綠植恰如縮影。在城市空間布局優化、産業協同創新升級、智慧社區精細治理等領域,園區均有諸多創新。例如金雞湖右岸城市客廳項目近日正式啟用,加上正在建設的“四件套”——蘇州中環廣場、文華東方酒店、摩天輪主題公園和蘇州當代美術館,新一代城市地標即將嶄新呈現。

蘇州工業園區景色(李博 攝)

  “當代美術館外觀設計有折扇的傳統元素,還借鑒蘇州園林布局特點,以連廊連接9個獨棟建築,移步換景。”右岸城市客廳項目代建方蘇州新建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曉敏介紹道。新地標與對岸的老地標“東方之門”交相輝映,老地標着重展現園區的開放高度,新一代地標則體現園區賡續文化扎根歷史的厚度。

  “圓融”既是海納百川,天南海北的“新蘇州”“洋蘇州”在這裡共享高品質生活;也是兼收並蓄,東西方文化於此交融,淋漓盡致地展現着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質。

  優越的文化氛圍培養着優秀的文化人才和團隊。“我們希望通過足尖的藝術鏈結起中西文化,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蘇州芭蕾舞團團長王全興説,2007年蘇芭成立至今,創排了十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演出足跡遍佈全球10多個國家70余座城市,在世界舞&上展示“江南芭蕾”的獨有魅力。

  同樣成長於園區的蘇州交響樂團,是一支樂手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國際化團隊,擁有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89名樂手,他們帶着融匯中西音樂風格的作品赴歐洲巡演,也曾走進聯合國總部獻藝。

  蘇州交響樂團天生帶着“江南味兒”,與民樂、崑曲、評彈藝術都曾“珠聯璧合”。獨特的人文魅力,賦予一座城市最優質的內生吸引力,生活於此的人們,用和而不同的音韻奏響“産城融合”宏大交響,令人沉醉回味。

  “園區經驗”不斷走向世界

  “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故事被園區人津津樂道。30年前的手繪規劃,和30年後的現場實景,兩張圖片驚人相似,猶如夢想照進現實。

  總體輪廓相同,細節處卻已翻天覆地,變化堪稱“昇華”。獨墅湖大道上的標誌性雕塑《昇華》即以此為名。設計者沈建國回憶,這裡原來是一片水洼地,現在成了經濟和教育的“雙高地”。

車輛從蘇州工業園區雕塑《昇華》下通行(季春鵬 攝)

  從研究生城到高等教育區,再到如今的科教創新區,獨墅湖愈發“好讀書”——納米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高校、科研機構、人才、企業等創新資源加速聚合。約兩公里長的仁愛路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等教育、研究機構比鄰而居,成就一條“名校走廊”。

  教育先行,“造校”帶動“造城”,科技創新推動産業轉型升級。33所中外知名高校院所、15所“國家隊”科研院所和5000多家科創企業,匯聚強大合力,推動園區不斷“昇華”。

  9月底,與《圓融》隔湖相望,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紀念雕塑《飛翔》揭幕,以蘇州傳統建築的房瓦為創作元素,通過錯落排列與誇張化的藝術處理,構成羽毛與翅膀的形態,寓意中新合作比翼雙飛、展翅翱翔。

  早在2006年,“園區經驗”走出去,與江蘇最年輕地級市宿遷合作開發蘇宿工業園區。從“輸血幫扶”到“造血共贏”,逐漸實現産業協同發展,牽頭起草的《共建園區建設指南》,成為全國首個共建園區建設地方標準。

  從學習、借鑒,到輻射帶動、共同發展,蘇州工業園區的聲音傳得越來越遠。從長三角地區的南通、嘉善,再到位於廣袤西部的銀川、霍爾果斯,直至超越國界,園區在美國、以色列等地布局離岸創新中心,與新加坡互設商務中心,每年通過這兩類中心落地的項目約100個。

  中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合作頻繁,兩地之間舟舶繼路、商使交屬。阿拉伯人有一句古老諺語:求知,哪怕遠在中國。這一次,起始地是中國,目的地是阿布扎比。

  “我有個客戶要來考察園區,一切都準備好了嗎?”歷經8小時飛行和2小時車程的黃鳴,剛到阿布扎比便進入工作狀態。作為園區派遣至中阿(聯酋)産能合作示範園的幹部,他要在那裏複製“園區經驗”。

  “2023年開始,有很多中國企業希望開拓中東市場,我們的工作就是打造一個完整、良性的生態圈,幫助他們更好更快落地。”黃鳴説,大漠裏的中阿(聯酋)産能合作示範園,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合作項目,園區將努力在此打造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多位採訪對象提到,30年前的開放窗口,讓世界走進蘇州,如今園區主動出海,以制度、規則和標準的開放與世界深度接軌。蘇州園林追求“小園極則”,與園區打破物理空間的藩籬、追求“無限園區”,恰有一體兩面的共通之處。

  用古典園林的精巧,布局現代經濟的版圖;以雙面刺繡的絕活,實現東西方的交融——3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將地區創新優勢和國際化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開放優勢,“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既是蘇州工業園區的來路,也將是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