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長三角地區部分考古學家、青年考古學者齊聚金壇,共話三星村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

  現場,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兼職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敏以《史前時期的太湖西北》為題作分享。他圍繞太湖文明的淵源、酋巫分立的出現、古國文明的濫觴、政治中心的分立和三星村的價值與意義等五個方面進行主旨發言。

  張敏認為,三星村遺址地處太湖西北部,應將它放在太湖西北部的地理空間內進行宏觀審視,放在太湖流域的文明化進程中進行動態考察。

  從空間上來説,地理位置決定了三星村遺址文化內涵的複雜性。三星村遺址多元化的文化內涵為正確理解北陰陽營文化、龍虬莊文化、凌家灘文化、黃鱔嘴文化因素在太湖流域的此消彼長提供了清晰的觀察樣本。

  從時間上來説,太湖流域的社會管理模式的發展過程是從馬家浜文化的“酋巫分立”到崧澤文化的“酋巫一體”,再從崧澤文化的“酋巫一體”到良渚文化的“巫酋一體”。三星村遺址的年代跨越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其社會管理模式處於“酋巫分立”向“酋巫一體”轉型的節點,因此三星村遺址的發現對於闡釋太湖流域社會形態的發展演進具有重要價值。

  中華文明的特質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獨特的文明基因。三星村遺址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型的先例,是太湖流域最早出現社會複雜化特點的遺址之一。張敏&&,三星村遺址的發現對於科學詮釋太湖流域地域文明的發生和古國文明的緣起、探索太湖流域考古學文化的演進和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着積極的意義。(李南丹 施漢 席航飛 郭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