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長三角地區部分考古學家、青年考古學者齊聚金壇,共話三星村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現場,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副館長林留根教授以《三星在天,江左璀璨——長江下游沿江地帶古國文明研究》為題作主旨發言。

林留根認為,長江下游史前文明化進程有兩個關鍵節點:一是馬家浜文化向崧澤文化的過渡階段,二是崧澤文化向良渚文化的過渡階段。林留根介紹,距今7000-6000年間的駱駝墩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三者共同開發了長江下游的環太湖地區,加速了長江下游的文明化進程,最終促使良渚文化跨入文明化時代的門檻。
林留根&&,長江下游地區是中國早期區域文明發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有着很多重要的遺址,三星村遺址就是其中之一。三星村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至崧澤文化早期遺址,從距今6500年到5500年,恰恰也是長江下游的文明由早期發展到産生分化變革的時期。三星村遺址的出土文物和種種遺跡表明,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較為發達的原始文化和農業文明。
“江蘇地域文明探索,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片土地上,馬家浜、崧澤、良渚等文化遺址,共同構建了長江下游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譜係。隨着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大量墓葬、祭壇等遺跡的逐步發現,為研究長江下游史前社會的結構等提供了寶貴材料。江蘇沿江一帶重要遺址的考古成果,對於認識長江下游地區古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林留根説。(孫姝穎 施漢 席航飛 郭一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