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由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委、區政府主辦的“金壇三星村遺址大家談”座談會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長三角地區部分考古學家、青年考古學者齊聚常州金壇,共話三星村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深入挖掘這一重要遺址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進一步推動對長江下游史前文化交流與變遷的研究。

三星村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進展 對文明溯源意義重大

現場,三星村遺址聯合考古隊成員龍嘯博士介紹三星村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情況。龍嘯介紹,考古勘探和發掘初步揭示,遺址大體由北部居址區、中心土&和南部墓葬區構成,分區布局明顯。墓葬中人骨保存較好,發現了許多以往未見的喪葬行為,為理解這一時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資料。同時,也為古DNA研究等科技工作提供了長江下游乃至整個南方地區的不可多得的材料。從墓葬來看,三星村在晚期階段已經開始出現了初步的社會分化的現象。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兼職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敏以《史前時期的太湖西北》為題作分享。他圍繞太湖文明的淵源、酋巫分立的出現、古國文明的濫觴、政治中心的分立和三星村的價值與意義等五個方面進行主旨發言。張敏&&,三星村遺址的發現對於科學詮釋太湖流域地域文明的發生和古國文明的緣起、探索太湖流域考古學文化的演進和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着積極的意義。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副館長林留根教授以《三星在天,江左璀璨——長江下游沿江地帶古國文明研究》為題作主旨發言。林留根&&,長江下游地區是中國早期區域文明發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有着很多重要的遺址,三星村遺址就是其中之一。三星村遺址的出土文物和種種遺跡表明,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較為發達的原始文化和農業文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寧鎮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一直髮揮着重要作用並具有獨特地位。三星村遺址,主要位於寧鎮平原和太湖平原中間地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區。三星村遺址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對更深入地研究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譜係、源流、共存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大量古人類遺骸是三星村遺址得天獨厚的考古資源
現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介紹三星村人骨研究進展情況。三星村遺址不僅發現人骨數量多,且大多保存較好。團隊利用內源核DNA捕獲技術,極大擴展了可用於三星村古DNA研究的樣本範圍。三星村遺址中大量古人類遺骸的發現無疑是寶貴龐大的基因庫資源,對於研究其他地域氏族人群間密切交往、人群基因的交融有着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研究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三星村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對探尋長三角地區文明化進程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為研究古國時代第一階段提供了新視角。王巍認為,三星村遺址發現的大量保存狀態完好的人骨,是得天獨厚的考古資源,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極為罕見。此外,出土的雲雷紋豆、石鉞權杖、龍形骨器等文物體現了當時三星村人的精神信仰、社會分化等情況,極具研究價值。王巍指出,針對二次考古發掘發現的1萬平米左右的黃土&,要弄清其四至範圍,研究其修建年代、使用年代及廢棄年代,是否存在高等級建築等,這些都是三星村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未來可研究的方向。同時,他還建議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使用各種自然科學技術手段,為考古學家提供“望遠鏡”和“顯微鏡”。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郭偉民&&,三星村遺址出土的人骨數量之多、保存狀況之好,在長江下游地區同時代遺址中也較為罕見。郭偉民介紹,“人類骨骼考古學”這項研究不僅僅是對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分析鑒定,更為關鍵的是要“以骨釋骨”,全面分析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包括體質形態、健康狀況、飲食結構、風俗習慣以及人群的溯源與遷徙等。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欒豐實認為,從研究文明化進程角度看,三星村遺址十分重要,遺址的範圍大,達到35萬平方米左右,而且發現了1萬平方米左右的黃土&,同時,墓葬數量多,還出土了一批珍貴精美的文物,反映出當時這裡的聚落規模可能比較大,人口可能比較多,而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特別是一些出土文物上,出現一些外來文化的特徵,結合三星村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推論這裡出現了不同區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的情況。他建議,在下一步考古研究中,要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進一步理清文明産生、成熟、交融脈絡。
加大發掘力度 多學科合作共同講好三星村故事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在作主題分享時説:“三星村遺址的發掘是在提醒我們,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不僅為認識太湖地區、太湖西北部地區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更為我們深入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啟示。”陳星燦呼籲廣大考古工作者繼續加大發掘力度,同時在周圍地區進行拉網式的調查,把對居住遺址的發掘和區域性的調查結合起來,尋找更大的建築遺跡、居住遺跡,才能對這個時代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弛圍繞三星村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進展分享自己的觀點,為三星村遺址未來的發掘方向提供了聚落考古的研究角度。張弛&&,三星村遺址現存總面積達35萬平方米,環壕內面積高達30萬平方米,是迄今所知的馬家浜至崧澤時期最大遺址之一,與蘇州張家港東山村遺址規模相當。目前,三星村遺址雖尚未挖掘出大規格的墓葬,但遺址面積龐大,期待未來三星村將會有更大的發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三星村遺址一共有35萬平方米,目前已發掘的面積是1000多平方米,我們才挖了一點,雖然發現的東西不算很多,但已是精彩極了,所以也許真正的大發現還在後面。”

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教授吳衛紅提出,三星村遺址的保護和未來規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他建議,一是要進一步確保考古發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考古工作是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要一環,需要持續性、全局性地發掘,其中,遺跡和遺物的年代是考古研究的重要一步,必須搞清楚講明白。二是要總結、思考、討論這些新發現,進而引出新認識,以發揚和傳承三星村文化的內涵,這不僅需要考古工作者參與,還需要進行多學科合作,共同講好三星村故事。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認為,三星村遺址是迄今所見長江下游史前社會文化因素最為複雜、文化融合發展最為成功的極少數典型個案之一,是充滿經濟活力、文化活力、思想活力、藝術創造力的崧澤社會的一個縮影。三星村遺址西北靠茅山、東南臨太湖,環境和區位優勢無與倫比,與基本同時期的凌家灘和其後的良渚在環境選擇方面高度一致,這對後來的中國城市選址影響極為深遠。(李南丹 孫姝穎 楊琦 施漢 席航飛 郭一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