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金壇三星村遺址考古工作現場會在常州金壇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長三角地區部分考古學家、青年考古學者齊聚金壇,共話三星村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活動期間,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郭偉民接受新華網專訪。

  據悉,在金壇的三星村遺址內,發現了距今約6500年新石器時代的精美刻紋骨版,骨版呈扁平薄片狀,正、背面均刻有同心圓紋, 以及由凹點組成的弧線和直線。兩兩對稱的紋樣之間,像是存在着一種內在的必然&&。

  郭偉民認為,骨版上面的紋飾非常有意義。它脫離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不僅代表着古人的審美情趣,更多地與古人的思想觀念、精神信仰、認知體系等有關,反映了古人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在三星村遺址出土的隨葬品中,成套的陶質明器也代表當時禮制已初步形成。

  三星村遺址出土的人骨數量之多、保存狀況之好,在長江下游地區同時代遺址中也較為罕見。郭偉民介紹,“人類骨骼考古學”這項研究不僅僅是對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分析鑒定,更為關鍵的是要“以骨釋骨”,全面分析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包括體質形態、健康狀況、飲食結構、風俗習慣以及人群的溯源與遷徙等。

  近年來,華夏文明的起源問題一直備受考古學者的關注,而三星村遺址為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郭偉良&&,在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早期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廣闊區域其實可以細分為多個小型區域。這些小型區域在歷史長河中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發展迅猛,有的則相對滯後,但它們都展現出了多元的文化特徵。

  這些小型區域通過自身內部的不斷發展和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體系。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體系之間開始出現了融合和統一的趨勢。各個小型區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也積極吸收和借鑒其他區域的文化元素,從而實現了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三星村遺址作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考古發現,正是這一地區多元文化發展走向一體的生動例證。(孫姝穎 施漢 郭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