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三星村遺址考古工作現場會在常州金壇召開,33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長三角地區的部分考古學家、青年考古學者齊聚金壇,共話三星村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

  會議期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三星村遺址出土了刻紋骨版、雲雷紋豆等極具研究價值的文物,然而目前人們的認識也只是基於現有的挖掘材料,三星村真正的大發現也許還在後面。

  “器物種類、裝飾工藝的複雜程度等,均反映出6000多年前的三星村已具備較發達的文化面貌。”徐天進&&,三星村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不僅器物種類多樣,而且其加工工藝已經到達了較高的水準,應用到拋光、彩繪、刻紋等精細工藝。這些器物可能不僅具有滿足日常生活的實用價值,也體現出當時三星村先人的精神活動結果。

  石鉞權杖作為三星村出土的一級文物之一,同樣給徐天進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認為,這一石鉞結構相較複雜,其長度、安柄方式、帽和鐓的紋飾,也許與良渚文化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另外,他還提及,在良渚文化中,“鼎”和“豆”也被作為墓葬陪葬或日常使用的陶器基本器類,三星村在這方面也同樣契合。

  “在環太湖區域這樣一個不大的範圍裏面,竟保存了如此完整的、大量的墓葬,實在是讓人吃驚的一件事情。”據悉,1993年至1998年,三星村遺址在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時,便清理出了上千座墓葬。徐天進&&,這對研究當時環太湖區域的聚落形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通過清理大量墓葬,也許能夠還原出6500年前的生産生活圖景。

  “三星村遺址一共有35萬平方米,目前已發掘的面積是1000多平方米,我們才挖了一點,雖然發現的東西不算很多,但已是精彩極了,所以也許真正的大發現還在後面。”徐天進説。(楊琦 施漢 郭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