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只螃蟹“張牙舞爪”,品嘗一口味美鮮甜……眼下,來自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胡莊鎮的江水清沙螃蟹正“爬”上全國餐桌。

  近年來,胡莊鎮在育品牌、延鏈條、拓思路上下功夫,推進一二三産融合,變“一粒米”為“一條鏈”,讓好蟹賣出好價錢,入選國家農業産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育品牌,不為他人做“嫁衣”

  胡莊鎮境內16條中溝直通長江,自古就有捕撈、養殖長江螃蟹的歷史。“喝”上長江水,這裡養出的螃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紅膏”等特徵,口味鮮美。

  “村裏有千余畝螃蟹養殖基地,每畝産值在8000元左右,效益不錯。”宗林村黨委副書記曹素娟介紹。如今,胡莊鎮江水清沙螃蟹養殖面積近3000畝,年産量約350噸,面積、産量均佔該區江水清沙螃蟹的六成。因産量高、品質好,胡莊螃蟹陷入“貼牌危機”。

  “明明是胡莊産的好蟹,為什麼要為他人作‘嫁衣’?”高港區政協委員、胡莊鎮黨委副書記常虎説,該鎮由此打響一場品牌突圍戰。圍繞“推動農業園區發展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高港區政協與胡莊鎮聯合多次進行協商議事。

  2020年,胡莊鎮舉辦高港江水清沙螃蟹節,以“足斤足兩足夠肥”為賣點,全新設計品牌標識和公共形象,制定養殖標準和質量標準,實現螃蟹全鏈條全過程可追溯。在農業農村部農産品質量安全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以胡莊螃蟹為主體申報的“高港河蟹”名列其中。

  “品牌打造是農業增收非常重要的一個渠道。”高港區政協委員、該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局長葉俊東認為,胡莊鎮地處通南高沙土地區,具有豐富的水資源,且在上海兩小時經濟圈內,有條件、有優勢打造優質農業品牌。

  延鏈條,“一粒米”變成“一條鏈”

  從黃橋革命老區蝶變為“國家農業産業強鎮”,在胡莊鎮,“一粒米”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

  “推行‘稻田養蟹、鴨稻共生’等綠色模式,引導農民種植優良品種”“構建‘原糧—碎米—米粉食物’等完整産業鏈,將每一粒稻米‘吃幹榨凈’……”如何賦能“一粒米”?高港區政協多次召開“助力農業發展,助推農民增收”協商會,幫助胡莊鎮找到發力路徑。

  同人於野家庭農場負責人孫德基介紹,農場共流轉土地850畝,其中450畝發展優質稻米種植、300畝發展稻麥良種培育,還有100畝嘗試稻田套養甲魚,效益不錯。

  “一粒米”撬動一個産業、培育一批企業、富裕一方百姓。如今,胡莊鎮構建了以糯稻産業為主導,逐步集聚了速凍年糕、米稀功能飲料、休閒食品、預製菜等食品深加工企業,年糕、鍋巴、粽子、方便米粉等稻米多元化衍生産品,延伸糧食産業鏈條,提升産品附加值。

  “我們實施大米加工龍頭企業提升工程,支持益海糧油、樂太食品等企業發展,形成‘以稻優米、以米促糕、以米帶油’的産業互聯新模式。”胡莊鎮黨委書記王敏介紹,該鎮正加快實施國家級農業産業強鎮二期項目,完成冷鏈物流中心、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稻米烘乾中心等項目建設,推進米稀功能飲料、大米蛋白肽等稻米深加工項目加快投産達效。

  拓思路,多元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深秋時節,宗林村層林盡染,一排排青磚灰瓦白墻掩映在蔥鬱的樹林中。

  “年糕、螃蟹、熏鵝、林下跑步雞……全都是本地特色産品,歡迎大家選購。”村民趙宏像往常一樣打開直播間,開始推銷村裏的農副産品,“都是綠色農産品,每天能賣近100單。”

  如何以品牌效應引領産業增值?是高港區政協委員朱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特色民宿、直播帶貨、農耕文化體驗等新業態上切入,帶着村民吃上旅游飯。”朱娟的建議,讓戴陳村黨總支書記劉勇打開了發展思路。

  下田間、走地頭、訪農戶、搞座談,收集社情民意,劉勇整合30畝低效閒置土地建成“戴陳小菜園”。如今每逢周末,越來越多的人從城市驅車趕來,體驗“嚮往的生活”。

  在區政協的指導下,胡莊鎮一批新農人拿起“新農具”、幹起“新農活”。面對鏡頭,闔家歡農場負責人郭美娟侃侃而談:“土雞蛋、散養雞,營養又健康……”如今,來自胡莊鎮的上膳源有機蔬菜、杏都葡萄等農産品廣受市場歡迎。

  “高標準培育一批産業優勢領先、市場空間潛力大、文化底蘊深厚的農業品牌精品,全面提升品牌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王敏&&,胡莊將加快一二三産融合,推動“産加儲銷”互促,把鄉村“土特産”打造成農民“致富IP”。(楊鼎 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