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泰州市姜堰區大倫鎮土山村的兩棵千年銀杏樹溢彩流金,搖曳滿樹的金黃,綻放出最美的姿態,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現在來村裏的游人一年比一年多,銀杏讓村莊美起來,也讓村裏人的腰包鼓起來。”土山村以保護千年銀杏為契機,加快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努力打好鄉村振興“三張牌”。

  外美內綠打好“宜居牌”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關鍵目標是滿足農民對建設美麗鄉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景和期盼。近年來,土山村籌集發展資金20萬元,按照“千年土山、和美鄉居”規劃定位,圍繞“對內抓整治、對外打通道、整體促提升”工作思路,整治河坡面積12000平方米,實施污水管網改造107戶,安裝景觀型路燈120盞,新建公共綠地9500平方米,全村境內道路兩側栽植綠化樹木2.2公里。此外還對沿河、沿街建築進行墻面出新,拆除亂搭亂建,拓寬改造道路1公里,真正做到讓村莊有外在“美”,內在“綠”的內涵。

  基礎設施完善後,土山村變了樣,原本被村民們詬病的坎坷不平、雨天積水的水泥路變成了寬闊筆直、平整黝黑的瀝青路;雜草叢生的老龍河變成了水清岸綠的幸福河;村集體經濟也從原來的“負債”村變成了以鄉村美食經濟、娛樂休閒旅游經濟為主導的“奮進”村……一幅“水凈、花香、村美、路暢、戶凈”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一步步從願景走向現實。

  塑形鑄魂打亮“文化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從紅色文化紀念碑開始,記憶文化元素由表及裏漸次展現。千年古銀杏、崇實學堂、護國寺、七店八所十二行、東籬菜園、老龍河等承載着土山村一代代人共同的記憶,見證着土山村篳路藍縷的發展和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需要銘記,文化更需要傳承,這些元素的修復和打造讓土山村的歷史文化滋養着土山村村民如今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土山村打造獨具特色的村史館,重點展示民俗文化和生活變遷,以村史館為載體,沿線打造千年土山旅游路線。融入民俗文化表演、農耕文明展示、老手藝現場製作、田園親子活動等沉浸式體驗方式,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助推旅游業發展。

  因地制宜打響“産業牌”

  産業發展“一落子”,鄉村振興“滿盤活”。土山村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堅實基礎,根據特色引領、産業延伸、農旅融合的産業發展思路,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從2020年起,土山村就推進科技特色種植業規模化經營,建立1104畝優質水稻、小麥種植基地,種植特色旱雜糧122畝,種植綠色果蔬8畝,種植苗木20畝,全面推行土地流轉,將村民分散承包農田流轉歸村,實行“三統一”:即統一對外發包、統一租金標準、統一與戶結算,實現多方共贏,村民從田上解放出來,務工農民日趨增多,基地相繼落戶,生産矛盾大幅減少。

  今年7月,土山村與江蘇宇宸農業産業有限公司合資投入8萬元,盤活該企業二樓閒置資源,打造“探鮮奶吧”,劃分展示區、科普區、互動區和休閒區,開展科普宣傳、鮮奶品嘗、兒童DIY製作等項目,打造漫畫式、沉浸式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探究牛奶“鮮”之奧秘。建成後,以預約模式開展親子游、研學活動,日接待能力可達500餘人。

  “這裡有千年銀杏,有迷人的鄉村田園風光,能讓人身心放鬆。”游客徐宏祥已是第三次來土山游玩了。走進土山村,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街上,綠樹掩映間,民居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彩色墻繪精美生動,乾淨整潔的綠化村道直通每家每戶,處處彰顯秀美田園風光。(周勝 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