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泰州市姜堰經濟開發區(三水街道)聚焦村集體經濟增收這一中心工作,通過組織聯建、發展聯合、資源聯動等,不斷“化散為聚”,提升鄉村發展競爭力,走出村村興的“共富路”。
堅持黨建引領 強化片區“凝聚力”
高標準打造片區黨委。街道黨工委牽頭,統籌布局規劃,科學配置社區、合作社、企業、街道新聯會資源,組建黨建共富聯合體,成立食用菌栽培、稻麥種植、農文旅融合、産城融合4個片區大黨委。
高站位健全會議制度。實行片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思路共謀、問題共商、服務共推、利益共享的“四共”發展模式,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益合理分配,為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高效率推進隊伍建設。選派23名鄉村振興指導員,主動搭建交流平台,開展跨片區考察、季度述比,加強片區間溝通與協作;選派優秀黨組織書記擔任片區大黨委書記,參加中央黨校主辦的全國“鄉村振興人才論壇”,分享交流經驗,發揮“領頭雁”模範作用,為産業注入紅色動能。

推動産業融合 激活經濟“爆發力”
平台搭建,拓寬集體增收渠道。組建四類強村公司,基於村級組織、資産、財務“三不變”原則基礎上,社區以土地、資金等形式入股;依託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引導村民廣泛參與,建立“強村公司+村集體+農戶”利益聯合體。
項目支撐,推動片區融合發展。因區制宜實施項目,食用菌片區建造4800平米智能菌棒生産中心,稻麥片區開展200畝“稻麥-秸稈-菌菇-基料”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農文旅片區開闢研學專線,吸引學生3萬人次,産城融合片區試點物業充電樁示範項目,年利潤增收20萬元。
結構優化,推動産業多元發展。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加強村企共建,與第三方成立合夥企業,做強做大“小楊人家”“溱湖蟹村”兩個旅游區,開展鄉村旅游節,發展“櫻花經濟”,放大“櫻花效應”。
打造和美鄉村,凝聚發展“向心力”

人才聚合,夯實智力新高地。特邀省農科院、揚州大學等10多名專家擔當“技術顧問”,吸納致富帶頭人、行業優秀人才搭建“片區發展智庫”,開展專業化培訓10余場,提升村民的專業技能,支持鄉村産業轉型升級。
居民回流,共繪發展新圖景。縱向貫通産種銷、加強農産品生産、加工和銷售環節的銜接,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橫向融合農文旅,推動農業、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創城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2個,實現近千人家門口就業,集體經營性收入增收社區全覆蓋。
底色擦亮,彰顯宜居新魅力。打造30畝的彩色水稻種植基地、50畝的玫瑰園種植基地、90畝的桃子採摘園等,各類休閒農業爭奇鬥艷。通過串點成線,開闢1.3公里的田間綠色跑道,打造休閒驛站,讓游客享受田園慢生活,欣賞“風吹麥浪,民宿棲居”式的大田風光。(周焱瑞)

